清明前夕,一篇饱含深情的两万字口述史,在时光的尘埃中被悄然揭开。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从南京师范大学采访获悉,这是一位学妹为学姐撰写的生命记录。这位学姐,将最美好的青春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抗美援朝战场。她是杜念沪,作为上甘岭战役中屈指可数的女战士,在纷飞战火中,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用时半年,学妹为学姐撰写 2 万字口述史
杜念沪1930 年出生于上海,1948 年 9 月,成绩优异的她高中毕业后,被保送到金陵女子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前身),入读当时声名远扬的家政系。1949 年,杜念沪投身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 年 7 月,新婚不久的她,还没来得及好好品味甜蜜,就与丈夫武效贤一同奔赴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
杜念沪
“当时我正在南师大攻读女性教育学硕士学位,参加了一个口述史项目,采访杜念沪女士的初衷是为了记录早期革命女性的激荡一生,了解她作为那个时代独特背景下的女性经历和感受。”2014 年,晚年的杜念沪重返母校参加校友会活动,让 “学妹” 李莹有了为她做口述史的机缘。
如今,已是杭州惠立学校的一名教师的李莹,回忆起 11 年前第一次见到杜念沪的场景,仍印象深刻。“第一次见到杜奶奶,印象中她满头银发却精神矍铄,非常健谈,举手投足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此后,李莹前后两次前往南京杜念沪家中进行采访,用时半年,完成了这部 2 万字的口述史。
在杜念沪的记忆里,她在母校的时光短暂而美好。“当时,金女大安排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心理学、化学、营养学、幼儿教育等,实验报告都是用英文写的。”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副院长杨素萍告诉记者, “在随园,杜念沪女士度过了近一年无忧无虑的求学时光。到了晚年,她多次回母校参加校友会的聚会活动,见到昔日的同学特别的开心。”
几十年过去了,回忆朝鲜战场她多次流泪
“杜奶奶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曾多次流泪,其中就有她回忆在朝鲜战场上的事迹。”李莹告诉扬子晚报记者,这段故事也深深震撼了她。
杜念沪和丈夫武效贤在朝鲜
在口述史的描述中,杜念沪在上甘岭战役中担任团政治处干部处的干事,主要负责管理班里的教务行政,同时要负责统计全团干部的牺牲人员和伤残人员名单。
“她在上甘岭战场上,每个志愿军战士的口袋里,都装着一块写有姓名等信息的布条,杜奶奶的任务,就是凭借这些布条统计伤亡人数。”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研一学生赵丕隽,在了解到杜念沪“学姐”的传奇故事后,也被种种细节触动。“战争太残酷,一声炮响过后,很多战士尸骨无存,连这点最后的信息都可能被无情抹去。只要炮火一停,杜奶奶就不顾生命危险,冲出去在废墟中寻找烈士们留下的信息碎片,只为给战友们一个‘回家’的机会。”
杜念沪和战友们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合影
抗美援朝胜利后,杜念沪转业成为一名教员。但在她心中,那些长眠在朝鲜战场的战友从未离去。直至晚年,她仍时常念叨着战友们的名字。2022 年,杜念沪离世。如今,战友们的名字,被镌刻在英烈墙上,熠熠生辉,接受后人的敬仰。
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南师学子
“让我受益匪浅,我仿佛读了一本内容丰富的历史书,但比书本更加生动和形象。”李莹告诉记者,通过这次为杜念沪做口述史的经历,她不仅深入了解了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苦难和挫折虽然令人痛苦,但也塑造了坚韧的性格,让她深刻体会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重要性。
杜念沪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她体验了丰富的冷暖人生和酸甜苦辣的经历,但晚年的她依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这份乐观也一直感染着李莹,“杜老的故事让我懂得了要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也让我学会了坦然看待人生的起起落落。”
杨素萍表示,从金女大的优秀学子,到上甘岭战役的无畏战士,杜念沪女士用自己的一生,深刻诠释了 “厚生” 校训的内涵。“如今漫步在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如同一座不朽的灯塔,时刻激励着师生们奋勇前行,永不言弃。”
通讯员 李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赟
编导 朱奕昕
摄像 高一鑫 吴伟龙
后期 李想
图源历史资料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