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未来与青年成长的“双向奔赴”
——包头青年就业观察
包揽人才一图通 制图/高轩 周启航
当稀土之都的工业历史遇见青春洋溢的设计灵感,当教师编制的激烈竞争邂逅万家灯火的温情召唤……这些看似是个体的职业选择,实则是城市发展能级与青年成长诉求的双向奔赴。在包头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土地上,政策的助力、企业的努力、青年的奋斗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生态
当就业季的春风拂过包头,青年就业市场呈现出多方助力与个体奋斗同频共振的生动图景。近年来,包头市在青年就业服务方面积极作为,成效显著,但就业市场的复杂性依然存在。这座关乎城市未来与青年成长的“双向奔赴”,正在书写怎样的时代答卷?
政策助力 就业服务成效显著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据市就业局提供数据,2024年,我市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18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7849人。市就业局承担的16项就业创业目标任务全部超额完成,我市就业形势整体稳定。
这背后,“小鹿回家”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项目成为吸引青年人回家就业的典型项目。该项目由团市委联合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在2022年暑假共同打造,通过搭建多元实践平台,鼓励大学生返乡见习,参加社会实践服务。从政策、环境、服务等多方面发力,引导学生们了解包头、爱上包头、留在包头、建设包头。
自启动以来,“小鹿回家”项目已成功走过六个寒暑假,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积极参与。至今已成功募集1万余个优质实习岗位,有8000多名大学生参与实习。截至去年寒假,活动通过“小鹿回家”小程序已与2万余名大学生建立了稳定的联系,并从中选拔了68名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优秀学生作为“小鹿特使”,以“我的家乡我代言”的形式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回到家乡、深耕家乡。
2024年,团市委通过制定《包头市2024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助力落实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同时公开招募360名“三支一扶”人员并争取2435.11万元专项补助,西部计划在岗志愿者310名。此外,建立2024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两个台账”,指导调度旗县区人社就业部门一对一“1131”就业帮扶。完成中小企业储备1019人、就业见习1630人;会同财政部门为我市符合要求的3289名2025届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补贴493.35万元。
2024年,团市委推动我市8所院校(含内农大职业学院)30192名毕业生,达成就业意向25299人,其中留包就业 6419人,留包就业率达到 25.37%。
企业困境 就业和招工“两难”现象
官方的持续发力,为包头市的青年就业提供了大力支持。然而,就业市场的复杂性依然存在。
包头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靳雪松表示,当前行业面临着诸多挑战,人才结构性短缺,是制约行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高端复合型人才的匮乏使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时,难以迅速走出。
“结合包头市招商引资工程大项目落地的实际情况,联合企业建立用工需求预测机制,提前谋划人才储备的计划,通过深入了解企业对新员工的需求,量身定制人才招聘方式,确保重大项目的人才招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助力项目顺利投资。”靳雪松表示,为了响应全面的市场需求,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积极协同行业内优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形成强大的服务联盟。通过深度合作与资源共享,为企业打造一套涵盖招聘、培训、薪酬、福利、管理、员工关系、外包、派遣、用工风险、战略规划、管理咨询、市场调研分析全方位的人力资源服务,助力企业解决招工难题。
2024年,团市委联合包头高新技术人才服务中心联合举办5场“入企探岗”活动,让学生与企业“面对面”交流。其间,团市委调研发现,我市企业与青年目前存在“就业难”与“招工难”两难的现象。针对这个难题,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加强对企业和就业政策的宣传,做好大学生就业规划,从拓宽招聘渠道、促进校企合作、针对性出台能落地执行的优惠政策、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吸附力,加强园区配套设施等多方面持续发力,做好大学生就业保障,促进高质量就业。
青春选择 多元的就业规划
就业浪潮中,大学生作为青年就业群体主力,也在积极地规划自己的未来。面对就业市场的复杂形势,学生们的选择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包头医学院药学专业大三学生吴雅萱表示热门行业岗位稀缺与个人发展空间的矛盾确实带来压力,但更应看到“国家就业扶持政策持续发力,学校提供的创业平台和就业指导课程”的作用。这位正在备战考研的00后认为,攻读研究生既是顺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
内蒙古科技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大二学生王瑞琴虽未面临毕业,但已感受到就业市场的紧张态势。“我计划通过考研提升自己的专业竞争力,增加自己未来进入理想企业的机会。”王瑞琴表示,未来就业包头是自己的一个选项。“包头的工业历史是非常吸引我的一点,我在实习时参观过包头的1号高炉遗址、稀土展览馆,深刻感受到了新中国工业精神。这让我看到,工业设计人才在这里既有用武之地,也有广阔发展空间。”王瑞琴说。
相较于学历深造的路径选择,包头师范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三学生孙圆梦更倾向“安稳生活圈”。这位来自鄂尔多斯准格尔旗的姑娘直言:“我是师范生,毕业后考编回家乡的中学教书更符合我的期待。回到熟悉的家乡任教,能与家人朝夕相处带来的幸福感和稳定感,远胜过在大城市承受高压生活。”
在内蒙古科技大学专场招聘会上,来自该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四学生曹雪表示,相比于职场加班加点的高薪工作,她更在意休闲的生活品质。“如果有符合我预期的公司我愿意留在包头,我希望应聘一些生物研发公司的研发岗位,这样不仅符合我的专业,也有发展前途。”曹雪说。
相比于急于工作的毕业生,金融专业的大四学生董冰怡结合目前就业形势,考虑边找工作边备战考研。“想去银行或者证券营销等公司工作,理想工资也是五六千元或者再少一些也行,但是参加了几场招聘会还是觉得心仪的岗位太少。”
当稀土之都的工业历史遇见青春洋溢的设计灵感,当教师编制的激烈竞争邂逅万家灯火的温情召唤……这些看似是个体的职业选择,实则是城市发展能级与青年成长诉求的双向奔赴。在包头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土地上,政策的助力、企业的努力、青年的奋斗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生态。
青年说
破局青年就业,点亮发展新希望
□李春燕
青年就业,不仅关乎个体的职业发展与生活质量,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动力。在时代的浪潮下,青年就业之路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前,新技术、新业态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领域充满潜力,为青年就业开拓了新方向。然而,产业结构的快速更迭,也让就业市场出现了显著的供需错配。一边是新兴产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急切需求,另一边是部分青年因知识技能更新滞后,难以适应这些岗位要求。再加上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用人更为谨慎,进一步加剧了青年就业的难度。
面对这些困境,国家和地方纷纷出台政策,为青年就业保驾护航。创业扶持政策激发青年的创新活力,小微企业税费减免助力企业吸纳就业,各类就业服务平台更是让招聘信息触达青年群体。但政策落实还需“最后一公里”,服务也需更精准、高效。
青年自身也要积极作为,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主动拥抱新兴技术,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社会各界也应携手,企业主动提供实习岗位与职业培训,高校优化课程设置,形成全方位支持青年就业的合力。只有这样,才能让青年在就业的舞台上大显身手,让青春力量助推社会稳步前行。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策划:周旭,周启航;记者:岳宇乐,李春燕,曹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