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人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苏州的红烧蹄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09:55:00    

将野猪驯化成家猪,显然是一大进步。汉字里的“家”,乃屋檐下有了豕。

苏东坡无疑是猪肉的拥趸,猪肉在餐桌上渐渐取代羊肉的地位,他功不可没。他写过一首《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首诗通俗易懂,四方传唱。尽管没有出现彘肩、蹄髈、东坡肉之类字样,但常识告诉我们,蹄髈是猪身极其重要的部分,焉有不食之理?

苏报融媒记者 陆宇其/摄

至于蹄髈最确凿的记载跟项羽设鸿门宴有关。樊哙为了救刘邦,大胆闯入项羽设宴的大帐。项羽认为樊哙是一个英雄,“赐之彘肩”——把一只猪腿赏给他吃。

如今,万三蹄、状元蹄、甫里蹄等,已成为江南古镇旅游的标配。其选料和烹制很讲究,必须是瘦肉型猪的蹄髈,以后腿为佳,肥瘦相宜。鲜蹄髈浸入水中,先用旺火煮沸,去沫,加多味作料,再用文火慢煮,使之肉酥皮软油光锃亮。它酥而不烂,肥而不腻,热腾腾地端上桌,抽出蹄肉中的一根匙形小骨,就可以将整只蹄髈轻松剖开。

请慢点下箸。万三蹄看似简单的吃法,自有漫长历史可述,且涉及营养学、饮食心理学、传统美学、社会人类学、经济学诸多领域。

温和而又精打细算的江南人,饮食历来讲究糯软甜美,红烧蹄髈作为典型的苏帮菜,浓油赤酱,沦肌浃髓,恰恰是安宁富庶的象征。那红亮、肥硕、圆整的形象,完全与人们的审美心理相吻合。家宴时,一只油亮肥硕的万三蹄端坐于八仙桌中央,四周以鸡汤面筋、红烧鳊鱼、八宝酱鸭、菜薹毛豆围拥,节庆的仪式感便油然而生。哪怕手头拮据,年夜饭的餐桌上也必须出现冒着热气的红烧蹄髈,否则,就像一场《千金记》缺少了净角扮演的项羽。

话说回来,蹄髈必须成堆地放在大铁镬里,投入作料,用文火焖煮十几个小时才满屋飘香,小打小闹绝对抵达不了这个境界。当硕大的红烧蹄髈盛在青花海碗中端上餐桌,所有人的目光顿时被吸引了,尤其无法抵御的是扑鼻香气。饥肠辘辘时,开台的若是这样的大戏,减肥戒律顷刻间不战而溃。不知是谁抢先连皮带肉夹起一块,送进嘴里,任舌尖被肉汁愉悦,含混地嗯嗯几声。众人不再犹豫,纷纷出手,顷刻间就碗底朝天了。

肉吃得很香很美,终究标志着胃口好。古人用“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比喻太集中注意力而忘了其他事情。苏州人有一句俗话:“吃得落乱砖头,吐得出北寺塔。”虽然略显夸张,但胃口之健不言而喻。

谈到红烧蹄髈,不能不提百年老店陆稿荐。稿荐,是指稻草或麦秸编成的垫子。清康熙以来,苏州人巧妙借助吕纯阳化身乞丐借宿并留下草荐的故事大肆渲染,将熟肉店命名为“陆稿荐”,从此长盛不衰。其实奥妙恰恰在稿荐中——用稻草作燃料烧制的肉食,从来都是甘美香酥的。

生活于清嘉庆、道光年间的苏州人沈钦韩,曾在《幼学堂诗文稿》中,以二十韵诗句赞赏陆稿荐熟蹄:“掩豆婴犹陋,剸干脍亦麤。㹠签传市食,稿荐胡同法。春阳浇店模……脟圈披枅格,鲜红溢灶觚。浅膔留贵骨,缓火候申脯。琥珀膏浮匕,珑璁倓忆炉。不须人乳浥,略要杏浆敷。打椀涎饕客,操盂听啬夫。”写得非常生动,举凡红烧蹄髈的制作技艺、色泽、滋味、影响力,一一涉及,顺便把同在苏州皋桥的孙春阳南货铺也表扬了一番。不啻一则颇具艺术魅力的广告。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的夹注,让诗句从美食进入文史层面,愈加耐人寻味。他说:“《菊隐纪闻》明抄手胡同辛家专煮猪头,内而宫禁,外而勋戚,皆知其名。蓟镇将帅置走马传致。”这告诉我们,陆稿荐熟蹄的制作方式,在明代源自京城,后来经由守卫北方边镇的将领传播,才渐渐出现在苏州。此后,经过苏州厨师的不断改良,渐渐形成江南特色。

或许是为了证明蹄髈小史的可靠性,沈钦韩又说:“《明史·阉党传》周应秋家善烹饪,每魏良卿过,进豚蹄留饮。良卿大欢。时号煨蹄总宪。”魏良卿,是明末宦官魏忠贤的侄子,魏忠贤倒台后,魏良卿也被斩首。他的外号是“煨蹄总宪”,概因太喜欢被人招待吃熟蹄,又有鱼肉老百姓的斑斑劣迹,最后竟是像熟蹄一样被“煨”了。

沈钦韩,清嘉庆十二年考中举人,道光三年任安徽宁国县训导。官当得不大,喜欢做学问,长于训诂考证。他的《幼学堂诗文稿》,曾经受到郑振铎先生的好评。郑振铎《劫中得书记》说:“沈钦韩幼学堂集,藏书家素目为难得之书。每获睹一部,必竞收之。然藏此者,海内亦不过寥寥三数家耳。予今岁乃不意于一已停业之古书肆得之,为之狂喜数日。”

史料表明,沈万三利用东江故道出海通番,从事海外贸易,终于资巨万万。他附庸风雅,常在家里宴请达官贵人,除了山珍海味和醇酒美人,还有三班女乐,她们既是歌妓也是乐师,演奏的都是沈万三和他的朋友们爱听的曲牌音乐,观赏者济济一堂。当时为华屋担任守卫、打更巡逻的更夫等,多达六十几人,每晚还供应点心酒肴,一个晚上能吃掉十瓮酒和三十盘烧肉。那时必定有红烧蹄髈,然而并不叫万三蹄。万三蹄其实是一个旅游新名词。

这些年,周庄、锦溪、同里、甪直、西塘和朱家角等诸多水乡古镇,将红烧蹄髈的题目做得越来越大,由饲养、屠宰、制作、包装、运输到销售,形成产业链。他们从全国各地采购原材料,又把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不容小觑。一个“家”字,就愈加耐人寻味。

(原载于《姑苏晚报》2024年06月22日 A08版


作者:陈益,封面图:苏报融媒记者 陆宇其/摄

编辑:小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