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平江路,青石板还浸润着昨夜的露水。一位背着相机的游客在拍摄白墙黛瓦的倒影时,特意侧身让过买菜归来的阿婆;网师园的紫藤架下,几个年轻人低声交谈,不时对照手中的导览图,却始终保持着与周围人恰好的距离;山塘街的老茶馆里,外地游客学着本地人的样子,将瓜子壳整齐地堆在碟中......这些细微处,恰是当代苏州旅游最动人的风景。
清明假期三天,保护区、姑苏区每天组织近4000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坚守在一线,共情游客需求感受,引导游客文明参观。古城花式“宠客”的同时,也获得游客暖心回馈。城市投之以“桃”,游客报之以“李”,苏州感谢有你,让文明旅游成为一次次良性的循环。
志愿者手记
文明礼让同行,景区绽放秩序美
早晨八点不到,苏州博物馆门前已排起蜿蜒的队伍。
作为文明旅游志愿者,他们注意到许多细节令人欣慰:年轻情侣主动让老人站到阴凉处,背包客自觉把行李箱紧贴脚边留出通道。当第一批观众开始入场时,队伍像缓缓流动的溪水,没有推搡,只有此起彼伏的"您先请"。
在园林景区口,游客们自发排成斜线,为拍照留出空间;研学团的小学生两人一组,跟着老师手势安静移动。有位坐轮椅的游客到来时,前后游客不约而同退后半步,这默契比任何引导牌都动人。
环卫工手记
文明意识提升 低碳环保成风尚
"最近明显感觉游客素质提高了!"负责平江路北段保洁的李阿姨一边擦拭垃圾桶边沿,一边笑着说道。
清明假期里,她注意到许多年轻游客会特意多走几步,把奶茶杯、纸巾准确投进分类垃圾桶;带孩子的家长也会耐心教小朋友"果核要扔在灰色桶里"。最让她感动的是,有游客不小心把竹签掉在地上,同伴立即提醒"别让保洁阿姨弯腰捡",主动拾起扔进了垃圾桶。
在西北街的网红打卡点,仿古式分类垃圾桶格外醒目。环卫工王师傅介绍,现在每天清运的垃圾中,错投错放的减少了近三成,"特别是傍晚客流高峰时,虽然垃圾桶前常要排队,但游客们都自觉分类投放"。
说话间,一位拖着行李箱的姑娘正对着垃圾桶上的标识,仔细区分手中的垃圾,这一幕让王师傅称赞不已。
金牌导游手记
文明无处不在,细微之处见善意
“各位团友,咱们苏州人讲究‘细水长流’,逛这些老街更要慢品......”每次带团走姑苏古城,金牌导游顾女士都会这样开场。最近特别欣慰地发现,游客们越来越懂得这份"慢"的韵味。
带团十年,见过游客挤爆景区的喧嚣,也见证着文明旅游的悄然生长。游客不再满足于"到此一游"的浅表接触,而是尝试以更谦逊的姿态融入这座城市的生活肌理。
“这个假期里,我在后街小巷里见一位外地游客蹲下身,为学步的孩童让出通道,这个自然而然的举动,胜过千条文明标语。”
苏州之美
不仅在于古城的"人家尽枕河"
更在于千百年来积淀的从容气度
这种气度在当代旅游语境下
正转化为一种独特的文明互动
当每位来访者都能以这样的自觉融入苏州
那么园林里的每一处曲径
古街上的每一块石板
都将见证着流动的文明
来源:苏州姑苏发布
编辑:小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