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灶装「电柴」,是非遗变了味还是得重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1:46:00
来源:浙电e家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清晨沉睡的江南村落,曾被一缕缕炊烟唤醒。赵生波至今记得,四十年前他第一次跟着师傅学画灶头时,灶膛里噼啪作响的柴火,把墙上的锦鲤映得仿佛在砖墙上游动。在嘉兴海盐的青砖灰瓦间,灶头画——这一以土灶为画布、以生活为墨的民间艺术,悄然记录着农耕文明的审美与世俗烟火。“有家必有灶,有灶必有画”可谓是海盐千百年来的传统。从柴火熏染的土灶走向电力赋能的现代厨房,雪水港村的灶头画完成了一场惊艳的文化蝶变,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典范。这些年,灶头画在雪水港村到底经历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把时间往回拨…… 海盐灶头画的起源可追溯至清代,最初以祭祀灶神的“灶君图”为雏形,后逐渐融入吉祥纹样,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牡丹寓意富贵,锦鲤象征“年年有余”,荷花暗喻“洁净无瑕”……一笔一画皆承载着百姓对生活的质朴祈愿。这些符号密码,在雪水港村代代相传的灶台上默默生长,如同老灶膛里经年累月结成的灰白色灶痂。赵生波儿时学画,师傅让他躺在八仙桌下,用木棍在桌底打格子练线条,“一躺就是大半天”。三伏天跪在滚烫的灶台上作画,三九天手指冻得发僵仍要握紧笔杆……“画灶头要趁热,等灶壁干透,颜色就吃不进去了。”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训练和教导,让他练就了“闭眼能画锦鲤跃,提笔即现牡丹开”的绝活。鼎盛时期,赵生波家族每年为雪水港村的村民们绘制百余幅灶画。腊月里,雪水港村家家户户的灶台前都排着队,灶膛的火光映着新画的锦鲤,村民捧着热腾腾的糯米糕塞进画师兜里,说是“给灶王爷的贡品,吃了手更巧”。时光飞逝,到了90年代,农村电气化浪潮席卷海盐。电饭煲、煤气灶取代土灶,过去一个个灰暗的灶头间,现如今变成了明亮整洁的大厨房。雪水港村百姓的生活水平迈上了新台阶,袅袅炊烟却成了村民们心中最难以割舍的那抹乡愁。老灶头不再被使用,灶头画也“蒙了灰”。当时整个嘉兴从事灶头画的手艺人不足20人,而54岁的赵生波算是其中最年轻的一员了。这门曾经可以当饭吃的手艺,成了无人问津,甚至无人看好的“夕阳产业”。2011年,一道曙光给灶头画师带来了复兴的希望——嘉兴灶头画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随着“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全面铺开,烟熏火燎的老灶头被列入了拆除名单。赵生波收起陪伴三十年的画笔,迷茫于技艺的未来。装工具的樟木箱里,半截没用完的靛蓝颜料结了块,“颜料硬得像老灶头的泥,可老灶头自己都化成灰了。”
转机始于2018年。国网海盐县供电公司立足本地传统文化,在雪水港村推行“柴改电”项目,将电磁装置嵌入传统土灶(仅替换内部加热结构,外部墙面仍是灶头画的载体),既保留灶头画的载体,又赋予其现代科技的便捷。可这个将电磁装置藏在土灶肚里的新奇玩意儿,在最初之时充满争议。80岁的周六宝奶奶颤巍巍摸着新砌的灶台,手指抚过外墙上新绘的“鲤鱼跃龙门”灶画,突然红了眼眶:“当年我嫁过来时,这画还是我爹亲自托关系找师傅描的。如今砖缝里的柴灰都擦干净了,往后灶王爷还能找到回家的路吗?”她执意要在电灶第一次开火时,往进柴口塞了把干稻草,仿佛这样就能留住土灶的魂魄。“你们城里人不懂!”村民马惠民说:“土灶的火候虽难控,却能烧出米饭的‘魂’。”老一辈的执念,源自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眷恋。年轻一代则更看重电灶的环保与高效。“按键调火,连老太太都会用!”村民许卫东说,电灶不仅省去了劈柴烧火的繁琐,还让厨房告别了烟熏火燎,笑着调侃“老人家们不懂,智能控温还能让灶神少操点心。”老灶头拆除后,赵生波一度将画笔收起,却始终不舍得丢弃陪伴半生的工具。直到电灶项目启动,他重新提笔。电力加热的灶壁温度稳定,颜料晕染效果甚至优于柴火熏烤,“过去画荷花要抢在灶壁半干时下笔,现在能从容勾出十八道花瓣纹”。国网海盐县供电公司员工来到赵生波灶画工作室开展安全用电服务丨朱梦丹 摄如今,赵生波还有了新身份:海盐非遗文化宣传员。游客不仅能观摩他现场作画,还能在电灶上体验“非遗厨房”,灶头画成了雪水港村文旅融合的金名片。
当最后一缕柴烟消散,灶头画在电力时代重获新生。如今的雪水港村,电子提示音与清晨的鸟鸣此起彼伏。当第一缕晨曦掠过那些既绘着传统吉祥纹样、又嵌着智能模块的灶台时,仿佛看见古老的农耕文明正与清洁能源悄然共舞,在袅袅炊烟与数据流交织的晨光里,书写着关于传承与革新的中国故事——土灶是情怀,电灶是生活,在这场新旧交替的交锋中,是传统与创新的交融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