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人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地方国有银行将迎“增资潮”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2:11:00    

来源:阿尔法工场金融家

导语:在总局一揽子政策中,注资是关键第一步,并为接下来银行清理资产负债表、剥离不良资产做好充足准备。

银行业深化改革的“一揽子政策”,正在加速推进。

4月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科技部办公厅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等三部门,联合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该方案鼓励银行加大科技型企业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投放,灵活设置贷款利率定价和利息偿付方式。

银妹妹从业内交流了解到,该方案所体现支持实体经济的“国家意志”,与两天前发布的财政部向国有大行注资的行动,皆可视为银行业深化改革的“一揽子政策”之延续。

3月30日,四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601988.SH)、建设银行(601939.SH)、交通银行(601328.SH)和邮储银行(601658.SH)(简称“四大行”),相继发布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的预案公告,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5200亿元人民币。

这一场继2003年国有银行股改后最大规模的注资行动,既是面向当前市场压力的应急之策,更是落实监管总局“924金融新政”的战略举措。

回溯2024年9月国新办发布会,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首次提出“统筹推进、分期分批、一行一策”的国有大型银行资本补充框架。此次四大行资本补充方案,正是该顶层设计的首批落地实践行动。

业内人士推断,国有大行之后,地方国有银行亦将迎来“增资潮”。

4月1日,山西省财政厅获金监总局山西监管局批复同意,入股山西银行约14.15亿股股份,持股比例为5.18%。

在总局一揽子政策中,注资是关键第一步,并为接下来银行清理资产负债表、剥离不良资产做好充足准备。

01 流动性危局

尽管四大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较监管底线较为充足,但几项重要指标,如净息差持续走低,却埋下了流动性风险的隐患。

净息差是衡量银行流动性的重要指标。通常情况下,净息差越高,银行流动性越强。反之,则意味着资金流动性出现问题,影响银行短期内信贷投放和资产流动。

2024年,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净息差分别为1.51%、1.40%、1.27%、1.87%,分别比上年下降了19个、19个、1个、14个基点。

息差下降,主要受到LPR去年三次重大调整影响。这对四大行的经营产生了较大压力。

国有大行普遍比其他银行息差更低,所以受到的影响更大。

息差走低后,趋于平缓的存款增速,制约了大行资金来源稳定增长。存款流失,使银行不得不转向同业存单等高成本工具补缺,导致负债成本不断上升,持续侵蚀息差,进入“向下螺旋”。

息差变化,又加剧了另一关键指标存差(即存款和贷款的差额,存差越高则流动性越好)的波动。

业内人士透露,尤其是在手工补息规范后,大行存差亦骤降,存款部分流向了中小银行存款。去年11月,一波非银存款利率“整顿”,又精准打击了大行负债来源。这导致去年底至今年初,大行存差大幅回落。

2024年全年,六大国有行平均企业定期存款占比降低0.9%,企业活期存款占比降低0.3%。

到了今年1月,大行存款同比少增1.4万亿元。且业内估算,去年12月至今年1月,大行同业存款合计流出约4.4万亿元。这皆导致资金面进一步偏紧。

此外,银妹妹从业内了解到,四大行所承担的认购政府债券的重任,又进一步加剧了资金需求。

仅以国债为例。根据今年财政预算安排,2025年一般国债、特别国债和地方新增债限额合计11.36万亿元,国债发行量将创下历史新高。

此次四大行注资后,通过一级市场主力承接、叠加二级市场分销的模式,有助于平滑大规模政府债发行对利率的冲击。

受限于宏观及结构性问题,大行负债缺口问题可能长期化,但最“凶险”阶段已过。

02 “僵尸银行”悲剧不可重演

注资缓解流动性紧张,只是关键的第一步。

银妹妹与业内人士交流发现,央行和监管层更为关心的是银行基本面的“健康度”。

一味、过度注入资本,甚至会掩盖潜在的风险。日本“僵尸银行”的前车之鉴,至今令监管高层与银行业界上下警钟长鸣。

1997年金融危机后,日本银行业出现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崩溃,是积弊已久的“僵尸银行”问题集中爆破之体现。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房地产市场崩盘后,银行持有了天量不良债务。日本政府通过资本注入、中央银行贷款和允许推迟亏损确认的方式,维持了这些资不抵债、不盈利银行的日常运营。

单纯“输血”、不能及时剥离不良资产,最终无法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崩盘压力。

银行的资本充足与资产负债表健康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过度资本注入也可能掩盖潜在的风险。

因此,本次增资的核心目标之一,便是提升四大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的同时,加大不良清理力度、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根据公告内容,增资后,四大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将分别提高0.5、0.9、1.3和1.5个百分点。

这为四大行进一步计提和剥离不良资产、并尽快清理资产负债表预留了充足的空间。

个人经营贷不良率增幅,相当引人注目。从各大行具体情况来看,个人经营贷占比均较低,尚未对流动性造成太大影响,但仍属于前瞻性指标之一。

来自资本市场的担忧或最为真实——四大银行股票的市净率全部低于0.7。

以交通银行为例,自2015年股灾跌破净值至今,其市净率仅为0.57,处于历史相对低位。

本轮资本补充后,据各家机构测算,可至少支撑未来五年较高增长,为四大行未来的信贷投放、AIC股权投资、化解风险等方面提供支持,为银行体系的稳定运行提供长期保障。

03 防“空转”

从央行角度来看,除了保障息差和防范风险外,防范资金空转、加大实体经济投放,也是本次央行和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

2024年财报显示,六大国有行,其他非息收入增速环比提高1.8个百分点至34.1%。

这一增长,明显受益于去年“债牛”带来的非息收入增长。某种程度上看,相当于一种资金空转。

最近业内传出,3%以下的消费贷被紧急叫停。业内人士判断,这种“不要在利率上过度内卷”的态度,正反映出央行“保息差、防范金融风险”的明确意志,并和今年以来的债市回调相印证。

此次四大行5200亿注资计划,不仅是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直接补充,更是对金融体系稳定性与抗风险能力的长期战略布局。

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管理和风险防控,仍将是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始终关注的核心问题。

在注资的基础上,如何持续优化资本结构、提升风险应对能力,也将成为四大行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