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人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当追光少年遇上科学“爱豆”,彩云之南掀起硬核“追星潮”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5 21:38:00    

“您再给我们签一个名!”

“您太厉害了,我们爱您!”

……

被“围堵”、要签名,甚至当众表白“崇拜”……如此“轰轰烈烈”的追星现场,并不是某个明星演唱会的场馆,而是出现在4月15日至16日云南昆明的几所学校。

日前,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昆明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共同举办“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走进云南活动。当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德仁、张克勤等8位来自农业、新能源、生物多样性领域的科学家与3000余名各民族青少年面对面时,孩子们对科学、科学家的崇敬溢于言表。

杨德仁院士身边围满了要签名的孩子

校园里的“追星”现场

“我们苗族的村落很多在山里,能不能用太阳能解决我们的用电问题呢?”“太阳能板的朝向不同,是不是收集的能量也不同?”在禄劝县第一中学,讲座刚一结束,意犹未尽的学生如潮水般涌向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德仁。一场关于“追寻光的能量”的精彩讲座,杨院士从日常生活中的太阳能热水器讲起,到太空中卫星的太阳能供电,再到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广泛应用场景,孩子们的好奇心随之被唤醒。直到讲座结束,孩子们对科学的热情依然高涨。
“杨院士,可以给我签个字吗?这样我学习就更有动力了。”不知是哪个孩子首先递出了本子和笔。“我也要!”“杨院士,我也要!”还没等杨德仁签完第一个,身边就马上又冒出了无数的纸笔。直到下一场讲座的铃声响起,孩子们仍围在杨德仁身边不愿离去。
“这大概是我这辈子遇到的最热情的小听众。”面对同学们的热情,杨德仁累并快乐着:“以前年轻人都是围着娱乐明星要签名,现在他们愿意找科学家签名,表现出对科学、对科学家的向往和尊重,我非常感动。这也代表了中国青年一代积极向上的精神。希望同学们都能热爱科学,学好知识,掌握好本领,为服务家庭、服务国家、服务民族作出更大贡献。”
同样的“追星”场景还出现在禄劝县民族小学。

活动现场

讲台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云南大学讲席教授张克勤以“奇妙的微生物”为题,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分享线虫生物防控策略,探讨了微生物在农业生产绿色防控中的巨大潜能。讲台下,孩子们听得入神,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个个微观世界的小探险家,在奇妙的微生物世界里穿梭。
“线虫对农作物有什么危害?”“线虫存在的时间比人类还长吗?”“研究这些微生物能帮助我们保护家乡的山林吗?”无数个充满想象和好奇的问题,被身着各种民族服饰的同学们一一提出。看着孩子们求知的眼神,张克勤把原定提问的时间一再延长。“科学探索永无止境,只要大家能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努力学习,勤于思考,一定会结出知识的硕果。”张克勤欣慰地勉励孩子们。
“原来金丝猴的世界和我们云南这个多民族大家庭一样,充满了温暖和爱!”身着彝族民族服饰的四年级学生席睿钒和他的同学们就像欢快的小鸟一样,把刚下讲台的西北大学教授齐晓光团团围住。刚刚,齐晓光在课堂上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介绍了金丝猴的社会组织及个体活动现象,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孩子们主动向齐晓光分享着自己的感受,并请他写下寄语,那一张张纯真的脸庞上洋溢着对知识的热爱和对科学家的崇敬。

为青少年插上梦想的翅膀

两天4所学校8场“大师讲堂”,不仅结合云南地域特色,开展茶文化、科技农业体验活动,还帮助孩子们在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加深入认识和热爱自己的家乡,让每一个聆听讲座的中小学生大呼过瘾。
在昆明市第三中学的校园里,身着民族服饰的茶艺师端着古朴的茶具,将浓郁的茶香传递开来。在“一片茶叶里的新质生产力”专题讲座环节,浙江大学求是特聘学者、博士生导师王岳飞教授,带领着师生走进“科技创新与中国茶产业发展”的奇妙世界。他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讲解茶叶的“健康密码”,讲解如何运用科学技术,让传统茶行业释放出强大的新质生产动能。安徽农业大学宛晓春教授则展示了“茶叶翻译官”的绝技,向同学们系统介绍了茶叶的起源、传播和营养保健功能。
在现场实践环节,亲自感受到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学习了优雅饮茶礼仪的初二年级学生陶劲潇兴奋地说:“通过这次活动,我学习到好多关于茶产业和茶文化的知识,太有趣了!云南是多民族聚居地,也是茶的故乡。我们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茶文化,现在我们又了解到其中蕴藏着的科学知识。我以后一定要努力学习,掌握科技创新技能,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当这首熟悉的插秧诗在盘龙区金康园小学教育集团金瑞校区响起,一场关于“超级稻米”的奇妙之旅也随之开启。云南大学教授胡凤益向师生们介绍着他和团队研发育种的多年生水稻新品种。“这种神奇的水稻,就像韭菜一样,一次栽种,多次收割,能让农民伯伯少弯腰,节省大量的种植成本和劳动力投入。”胡教授的话音刚落,就有身着傈僳族服饰的孩子联想到家乡的梯田,兴奋地说:“要是我们傈僳族的梯田都种上这种水稻,那该多好呀!”
随后,云南师范大学尚轶教授变身“土豆侠”,以“小土豆大智慧”为题,与同学们分享“马铃薯防病盔甲”的知识,揭秘一场马铃薯的“科技革命”。聆听了讲座的四年级学生游思灵激动地表示:“原来田野里还有这么多令人惊奇的科技,就像我们云南的各个民族,都有不平凡的一面。我要好好学习,用科技创新改变世界,让我们的家乡更加美好。”

胡凤益给孩子们介绍水稻

“你们把生活中常见的能源开发利用以造福人类,非常了不起!我长大后也想当科学家,像你们一样,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听完西南石油大学副校长周莹教授分享的太阳能合成燃料的发展历史、工作原理、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愿景,感受了“太阳能的魔法变身”的奥秘后,禄劝县第一中学的一位同学在给科学家留言的小卡片上写下这样的话。
“这次院士、专家能到我们这样的山区民族小学授课,不仅帮助孩子拓宽视野、激发兴趣,也帮助他们从此树立目标和理想,知道自己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禄劝民族小学教师李芳芳表示,“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也让老师们体会到肩上责任的重大。“不仅要教会孩子们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让孩子们从小树立有理想、有梦想的价值观,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照亮科学教育的前行之路

虽然只有短短一个多小时,但对于这些小听众来说,每堂大师课已经不只限于“一堂课”,更是一次梦想的启迪。科学家们用亲身经历和生动讲解,让孩子们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和力量,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科学的种子。这些种子在未来的日子里,或许将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成为他们追逐科学梦想的强大动力,同时也将带着本民族文化的光彩,在科学的道路上绽放出新的“芽点”。
积极提问的孩子
作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的品牌公益项目,“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自2021年启动以来,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已走过全国多个省份,特别是为一些偏远地区的青少年提供了一个与顶尖科学家面对面交流的宝贵机会。丰富多彩的讲座和体验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科学知识,更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这些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种下的科学种子,为中国科学教育事业发展带来新的希望和活力。同时,孩子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也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热爱自己的家乡。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更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励他们为家乡、为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沈蓓莉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关注青少年成长成才,对青少年寄予殷切期望。此次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策划推出‘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走进云南活动,正是为了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希望同学们将听到的科学故事、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感悟到的科学家精神转化为成长的动力和阶梯,刻苦学习、努力成才,为国家早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记者:奚冬琪 宋宝刚

文字编辑:奚冬琪

新媒体编辑:洪琳

审核: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