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人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感谢大青山”冲上热搜背后的生态密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07:53:00    

上周末的大风天气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呼和浩特也不例外。然而当强风袭来时,呼和浩特的天空却格外晴朗。在青城人的微信朋友圈中,比呼啸风声更引人关注的是和大风一起冲上热搜的“感谢大青山”的词条。

“青山无语,福泽青城。感恩大青山的环抱,抵御了来自蒙古高原的凛冽寒风,给予呼和浩特温暖与湿润。”“背靠大青山,有靠山。”“风没有宣传的力度大,感谢大青山。”……

这场“有风无沙”的奇迹,和大青山有关系吗?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乌恩图给出了答案:确实有关系。呼和浩特独特的地理位置正好让大青山成为阻挡风沙的天然屏障,大青山的特殊地形不仅拦截了西北风中的沙尘,还有效减轻了寒流对城区的影响。

大青山位于呼和浩特北部,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生态交错带。然而,今天看到的“万里蓝天白云游,绿野繁花无尽头”的万亩林海,曾经却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秃山。

为切实恢复大青山“山上、山下”绿色生态屏障功能,呼和浩特全面启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并在大青山“山上”建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山下”实施了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生态治理面积的不断增加,彻底改变了大青山前坡的生态状况。

走进新城区保合少村往北的“三北”防护林,新城区应急指挥中心救援大队90后队员张强和同事们正在进行林区日常抚育管护。这片2000亩的林区是呼和浩特80年代初第一期“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经过几代护林员40余年用心尽责地抚育,当年种下的油松、樟子松等幼林已长成郁郁葱葱的林海。

“大青山上的防护林是我姥姥姥爷那一代护林员种下的,后来我和舅舅也回到大青山,成为守护这片青山的‘卫士’,承担起了护林和应急救援的工作。”说起守护这片防护林时,张强笑称这是从祖辈“传”下来的责任。

如今,守护好这片北疆林海依旧是呼和浩特生态建设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我市于2012年启动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2012年底至今,通过实施村庄搬迁改造、去产能、搬迁污染企业、地质环境治理、大青山森林保护和建设等工作,全面加强大青山前坡生态综合治理,形成由生态路和呼和塔拉大街两条生态景观廊道作为‘绿线’串接,自西向东连接起多处生态建设区。”市林草局大青山生态养护中心主任王旭东告诉记者,近年来,呼和浩特先后打造了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哈拉沁生态公园、吉沙公园、万亩生态育苗基地、敕勒川草原、雅马图森林公园等10余处精品景区。完成生态建设面积约118平方公里,栽植树木1290万株(丛),种草10389亩,为大青山构建起一道天然绿色屏障,实现了大青山前坡总体生态功能的恢复。不仅如此,自2013年起,新城区先后拆除取缔了混凝土搅拌站、畜禽养殖场等污染企业共计292家,拆除了近60万平方米的违法建筑。这些举措为恢复大青山的生态环境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风掠过大青山林海,送来的是青草香而非沙土味;当市民站在红山口,满眼是层峦叠翠而非裸露岩壁——这场数十年的“生态逆袭”,大青山实现了从“生态疮疤”到“绿色地标”的美丽蝶变,也让曾经的“生态负担”变成了如今的“城市靠山”。

“‘大山挡风’不仅是造林绿化,还是首府不断完善提升大青山前坡生态环境质量的具体体现。”市林草局副局长郝利忠说,“今年从3月初开始,我市正在大青山前坡开展以‘灌木带、花带、景观带’和片状林木更新的‘三带一区’为建设思路的采伐更新及提质增绿工作。预计到6月中旬可完成栽植任务,该项建设任务将进一步完善大青山前坡生态植被空缺,提升林木、草地质量层级。”

当呼和浩特人“感谢大青山”冲上热搜,这场跨越地理与代际的集体共鸣,不仅是对一座山脉的深情告白,更折射出一座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深刻变革。如今,这座横亘在风沙线上的青山,不仅成为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城市绿肺”,更以“一步一景、四季如画”的生态景观,让全国人民见证了呼和浩特生态治理的生动答卷。





丨来源:青橙融媒(记者 刘沙沙)

丨编辑:张婧玉

丨校读:于惠敏

丨审核:王伊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