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洒满金色余晖的公园里,时常能看到李大爷精神矍铄的身影。退休后的他,生活惬意又充实,每日按时起床,晨练、买菜、与老友相聚,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可近来,李大爷却总觉得有些不对劲。夜晚躺在床上,他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好不容易眯着一会儿,也是浅眠多梦。清晨醒来,脑袋昏昏沉沉,仿佛被一层迷雾笼罩,有时还会天旋地转,这一整天都提不起精神。
李大爷尝试调整作息,早睡早起,睡前不再看刺激性的电视节目,可症状依旧没有好转。老友王大爷见他这般憔悴,关切地提醒道:“老李啊,你这情况可不能马虎,会不会是血压出了问题?要不赶紧去测个血压看看。” 李大爷向来觉得自己身体硬朗,年轻时连感冒都很少得,起初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但经不住老友的再三劝说,再加上身体的不适确实影响到了生活,他决定去医院做个检查。
走进医院,李大爷挂了号,坐在候诊区等待。周围的患者有的面色苍白,有的神情焦虑,这让李大爷心里也不禁有些忐忑。终于轮到他了,医生热情地招呼他坐下,先询问了他的症状和生活习惯,随后拿出血压计,为他测量血压。只见医生熟练地将袖带绑在李大爷的上臂,轻轻挤压气囊,眼睛紧紧盯着血压计的刻度。不一会儿,医生说道:“李大爷,您的舒张压 147mmHg,收缩压 93mmHg,血压确实偏高了,但好在情况不算严重。” 接着,医生耐心地建议李大爷,回家后要适当增加运动,比如每天去公园快走半小时;饮食上也要格外注意,以清淡为主,盐要少吃,像咸菜、腊肉这类高盐食物尽量别碰。先按照这些方法调整一段时间,看看血压是否能降下来。医生还细细叮嘱了许多注意事项,这才让李大爷离开诊室。
李大爷起身往外走,心里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刚走到门口,他猛地一拍脑袋,哎呀,医生怎么没开药呢?他赶忙又回到诊室,满脸疑惑地问医生:“医生啊,我血压都偏高了,咋不给我开药呢?万一血压再往上升可咋办呀?” 医生看着李大爷担忧的模样,微笑着解释道:“李大爷,您这血压虽说偏高,但还没到必须马上服药的地步。刚开始嘛,咱们先通过生活干预来降压,这对您的身体更好。您也别太担心,隔一天就来测一回血压,要是通过改变生活习惯,血压还是控制不好,到时候再吃药也来得及。”
很多人在得知自己患有高血压后,第一反应往往和李大爷一样,觉得就应该马上吃药控制。面对疾病,大家的不知所措和紧张情绪可以理解,都盼着能尽快摆脱疾病的困扰。可在临床工作中,医生们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患者一发现血压偏高,就火急火燎地找医生开药。其实,药物治疗高血压并非首要选择。要知道,很多降压药都存在副作用,使用不当的话,反而会给患者的身体带来额外损伤。尤其是对于轻度高血压患者,改变生活习惯才是降低血压的关键所在,这可是有科学依据的 。
研究证实:初期高血压大多不需要吃药
我国心血管健康报告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患高血压的人群规模庞大,高达 2.45 亿人。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这个群体中,年轻人的占比正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高血压不再是老年人的 “专利”,也开始重视起自己的血压问题。然而,不少人对高血压这一疾病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一旦发现血压偏高,内心便充满惶恐,担心会对身体造成严重影响,于是急忙服用降压药,这种做法其实并不理智。
因为,正常血压值与需要服用降压药的血压值是有区别的。目前,高血压的判定标准为:舒张压超过 140mmHg 或(以及)收缩压超过 90mmHg,即属于血压偏高范畴。根据血压升高的程度,高血压又可分为三级:舒张压不超过 159mmHg 或收缩压不超过 99mmHg 为一级高血压,此时机体一般尚未出现器质性病变;当舒张压在 160 - 175mmHg,收缩压在 100 - 109mmHg 时,属于二级高血压,心脏会出现部分器质性病变;若血压超过 180/110mmHg,则为三级高血压,此时多个脏器可能出现衰竭,患者的生命也将受到威胁 。
当血压处于轻度升高,也就是一级高血压阶段时,如果患者身体不存在其他异常状况,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血压就有可能回归正常,并不一定需要进行药物调节。但这有个前提,那就是患者必须积极主动地改变生活方式。2024 年 7 月,香港中文大学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为这一临床经验提供了新的有力论据。
这项研究以 2000 多名不同年龄段的成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员将这些受试者分为两组,其中一组试验对象不服用任何降压药,而是通过非药物手段进行干预,同时排除其他病因的干扰。经过长达六年的持续观测,令人惊喜的是,陆续有 42% 的人的血压恢复到了正常值。研究人员在实验随访过程中还发现,那些血压逐渐下降并恢复正常的受试者,大多主动采取了减轻体重、戒烟戒酒等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二者关系密切 。
这项研究对传统的高血压持续用药治疗模式提出了质疑,也为后续高血压的个性化管理和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当然,后续降压操作究竟该如何优化,还需要众多研究者们持续不懈地努力,以及大量临床实验的进一步验证,这无疑是一条漫长且充满挑战的道路。在此提醒广大高血压患者,千万不要在看到相关资讯后,就盲目地立刻放下手中正在服用的降压药。正在服用降压药的患者,务必遵循医嘱,不可随意停药。此外,关于降压药的使用,还存在着不少误区 。
了解降压药的这些误区,更有助于守护血压稳定
临床上,降压药的种类繁多,让人眼花缭乱。有些患者总是担心血压长期超过正常值,会对身体造成严重损伤,于是一心想着尽快让血压降下来,这种追求快速降压的观点其实是错误的。尤其是对于老年人而言,如果血压在短时间内降得过快,可能会引发脑、心脏供血不足等危急状况。所以,降压讲究的是平稳,而非速度。一般来说,患者在服药后 2 - 4 周内,血压能恢复正常即可。若服药超过一个月,血压依旧偏高,此时则需要考虑调整治疗方案 。
还有人认为,价格高的降压药效果一定比便宜的好。其实不然,不同价格的降压药,最大的区别在于厂家、制作工艺以及剂型的不同。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每位患者的情况都不尽相同,需要根据具体病情,选用具有不同药理作用的药物,这可不是由价格决定的。每种降压药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也有不同的剂型。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血压情况、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药物,以此实现平稳降压的目的。所以,药物的疗效并非由价格的贵贱来衡量 。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为了防止产生耐药性,降压药需要定期更换,这也是毫无科学依据的。如果某类降压药能使患者的血压得到良好控制,且没有显著副作用,那么它就是最适合该患者的药物。只有在降压效果不佳,或者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才需要考虑更换药物。不过在临床应用中,当患者长期服用某种降压药后,若降压效果变差,更多时候医生会考虑联合其他类型的药物,协同降压 。
另外,有些患者觉得在血压稳定后,应该减少降压药的用量,以降低药物的副作用,这种做法同样不可取。医生开具的降压药用量,是经过综合评估后确定的,旨在确保患者血压稳定。患者最好不要自行更改降压药的用量,更不能随意停用。否则,不仅不利于血压的控制,还可能导致血压反弹,加重病情,影响身体的恢复 。
如何对血压进行自我管理?
高血压长期居高不下,对心脏、大脑、肾脏等重要器官的伤害极大,会显著增加动脉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病风险,给患者个人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本着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很多血压偏高的人急于在一开始就通过吃药来控制血压。然而,用药控制只是维持血压稳定的一种手段,日常生活中的干预和调节同样至关重要,甚至更为关键 。
想要控制好血压,首先要从一日三餐的科学搭配入手。从热量摄入的角度考虑,高血压人群适宜选择脂肪含量低的食物。像动物内脏,那肥腻的猪肝、腰花,富含大量胆固醇,高血压患者最好敬而远之;还有那油腻的肥肉、香浓的奶油,也应尽量避免。若想补充蛋白质,瘦肉、奶类、家禽、豆类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同时,为了保障身体各方面的营养需求,饮食中还应包含蔬菜、水果、谷物等,将它们合理搭配,为机体代谢提供充足的动力 。
限制钠盐的用量,是每一位高血压患者必须重视的工作。健康人群每天盐的摄入量不宜超过 5 克,而对于高血压群体,更要严格遵守这一标准。除了减少盐的摄入,为了减少对血管的刺激,糖以及辛辣刺激性调味料也应尽量少用。在烹饪方式上,首选蒸、煮等清淡的方法,既能保留食物的营养,又能减少对血压的不良影响。必要时,患者可以考虑换用钾盐,或者多吃一些富含钾的蔬菜水果,如香蕉、菠菜等 。
美国密苏里大学医学院的最新研究证实,超过三分之二的高血压病例与体重超标有关。肥胖会干扰激素的正常分泌和代谢,进而刺激循环系统,导致血压升高。所以,在日常干预血压的过程中,控制体重是重要的一环。除了减少热量摄入,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运动锻炼。我国高血压管理规范建议,每周进行三次持续半小时以上的中强度运动,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舒张压和收缩压。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适合的运动方式有游泳、慢跑等相对不太剧烈的项目。不过在运动过程中,一旦出现头晕、严重呼吸困难、浑身无力等不适症状,一定要立即停止运动 。
张伯礼院士在之前关于高血压的公开课中特别提到,烟草和酒精是血压控制的大敌。所以,别再把抽烟、喝酒当作发泄情绪、缓解压力的借口了。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就像一个个 “小恶魔”,会刺激血管收缩,损伤血管内壁,加速高血压的发展进程。而酒精进入人体后,虽然能在短时间内使血管扩张,但随后会刺激激素分泌,导致血管急剧收缩,引发血压反弹。因此,若想维持自身血压平稳,戒烟戒酒势在必行 。
高质量的睡眠,堪称维持血压平稳的 “免费良方”。多种原因导致夜间睡眠不足,或者睡眠质量差,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使得夜间血压升高。这样一来,第二天醒来时,患者不仅会感到疲惫不堪,还会影响白天的精力和心情,从而造成血压波动的恶性循环。相关研究显示,如果长期睡眠时间不足 5 小时,患高血压的风险将提高一倍。所以,要维持血压的平稳,每天保持 7 - 8 小时的睡眠时间至关重要 。
血压的变化与情绪紧密相连,特别是负面情绪,极易刺激血压升高。而患上高血压后,患者的内心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如此一来,血压和情绪相互影响,陷入一个不良循环。因此,要解决高血压问题,舒缓心情必不可少。患者可以与亲朋好友倾诉心声,也可以去户外参加运动,放松身心,还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若情绪问题较为严重,寻求专业人士的疏导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改善不良情绪,有助于稳定血压 。
很多高血压患者的后遗症常常在无声无息中发生。因此,日常进行自我检测血压,及时诊断并做好防备,显得尤为重要。患者应在情绪稳定、平静的状态下测量血压,以此准确评估血压状况,这不仅有助于患者自身对血压的管理,也能为医生的后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