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景玉
红旗渠是河南林县人民为解决缺水问题,从1960年2月到1969年7月,历经十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修建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的一条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是六十年代中国人民面对经济困难,团结一致战胜困难、奋发图强改造山河的杰出代表。在修建过程中,谱写了无数艰苦卓绝的奋斗故事,孕育了历久弥新、永不过时的红旗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今年1月11日,河南省委书记刘宁到在安阳考察时提出“把红旗渠的故事讲好,把红旗渠精神传递下去”。讲好红旗渠故事,需着重从三方面入手。
讲好林县县委坚强领导的故事,坚定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信念
从提出“引漳入林”到红旗渠的修建成功,自始至终都体现着林县县委的坚强领导。没有林县县委的领导,红旗渠是不可能修建成功的。
林县县委的坚强领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敢想敢干。1959年林县大旱,境内河水断流、井池干涸、水库无水可蓄,人畜饮水困难。把漳河水引入林县,是全县人民多年来的愿望,是群众迫切要求的事。但整个工程量巨大、地形复杂,有人提醒时任县委书记杨贵,一旦修渠失败,林县县委领导就成了林县的千古罪人。林县县委从群众的利益出发,抛弃个人得失,担当重任,领导林县人民奋战十年从根本上解决了林县的缺水问题。二是教育动员群众。林县县委注重群众的教育动员工作,使千百年来,任凭老天爷摆布的林县人,在林县县委的领导下,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天大困难也吓不住压不倒、敢于向大自然斗争的劳动大军。1966年,当有人说红旗渠的建成是因林县人民老实、听话,省长文敏生回应,林县人民的好思想,是多年来县委的好作风带出来的,本质在于有共产党的好领导。三是县委领导勇于自我革命。林县县委一直坚持学习毛泽东的著作、干部参加劳动的制度,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太行记忆:红旗渠精神口述史》一书记载,当年修渠人几乎一致谈到,哪里最苦最累最危险,哪里就有领导干部的身影,领导干部带头干活出力,带头吃亏。群众看在眼里,暖在心里。所以,群众打心眼里愿意跟党走,他们喊出了“干部能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的响亮口号。
讲好林县县委如何坚强领导的故事,讲清红旗渠的修建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结果,从而明晰新时代的强国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
讲好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故事,增强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的决心
红旗渠修建之初,正值国内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物质资源极其匮乏的时期,全国上下都在倡导践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正是六十年代的一个典范。
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体现在不等不靠不要,把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林县人民认识到“国家那么大,大家都向国家伸手还行?”,坚定“流自己的汗,修自己的渠”的信念。红旗渠工程总投资7154.7万元,其中县社队自筹6129.7万元,占总投资的85.7%,国家补助1025万元,占总投资的14.3%。
在困难面前,林县人民迎难而上,不认命、不服输。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水泥,自办水泥厂;没有抬筐,上山割荆条自己编。林县人民自力更生办起了木工厂、炸药厂、石灰厂、水泥厂、工具修配厂等,克服了物资匮乏的困难。
林县人民吃苦耐劳。生活苦是修渠人对修渠时的共同回忆,粮食不够,就挖野菜,捞水草,和粮食掺在一起吃;没有住的地方,就挖窑洞,住山崖、石洞,搭席棚、草庵。但没一人后悔参加修建红旗渠,他们说,苦难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苦干,就能克服一切困难。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任何人间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
讲好林县人民面对巨大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故事,从而当人们遇到困难时,采取正确行动,迎难而上,“不认命、不服输”“摒弃骄娇二字”,敢于战天斗地。
讲好林县修渠前后深刻变化的故事,永葆干字当头、苦干实干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
历史上的林县,十年九旱,山高坡陡,土薄石厚,自然环境恶劣,林县人民总结为,“天旱把雨盼,下雨冲一片,卷走黄沙土,留下石头蛋”,林县人民的生活是“早上清汤,中午糟糠,晚上稀饭照月亮”。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治山治水,修建了英雄渠和弓上、要子街、南谷洞3座中型水库。但1959年林县大旱,林县境内无水可用,林县县委着手“引漳入林”工程。
修建红旗渠后林县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贫瘠变富饶。修建红旗渠的同时,林县人民兴建了四座电站和一百五十四处电力排灌站,使全县形成了一个能蓄、能灌、能排的水利网,灌溉面积达54万亩。“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林县,变成了“渠道绕山头,清水高山流,旱涝都不怕,年年保丰收的富饶山区”。二是林县人才上的变化。十年间,参加修建红旗渠的高达30万人次,在修渠中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增长了才干,同时培养了5万多名石匠,3000多名懂技术、会管理、能领导的工队长、技术员,为八十年代十万建筑大军出太行锻造了中坚力量。三是林县人精神上的变化。修渠前,林县人说,咱“小农”,能干啥?修渠后,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林县人都会说,红旗渠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都修成了,现在的困难再大也不在话下。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红旗渠的修建给林县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红旗渠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缩影,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考验,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今天,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仍有一座座高山险阻,一条条激流险滩,需要我们讲好红旗渠故事,弘扬红旗渠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州轻工业大学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基金项目:2022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项目批准号:2022ZSZ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