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虞山在桂林众山中,貌不出众,形不上身。亦无独秀之挺拔,叠彩之大气,伏波之典雅,更无象山之貌似形色。但虞山却是首座沾帝王真气之山峰,令众山仰视,众民膜拜。古往今来,虞山之虞帝庙香火旺盛,以"庙灵"天下而闻名。
相传4000年前,己愈百岁之年的虞舜帝放弃天子之位,从山西的舜都蒲坂到江南巡视。途经桂林曾登临此山,故得其名"虞山"。然驾崩于梧州之苍梧之野。娥皇,女英二妃千里寻夫,知舜己死,抱竹痛哭,泪干而亡。便有"湘妃竹"之传说。
有诗为证: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这里的"帝子"亦指虞舜帝,″斑竹"即是"湘妃竹。
转至山脚西麓,有一南北贯通之洞。因南面供有“虞帝庙”香火袅袅升起,漫入洞中,故名曰“舜洞薰风”为桂林老八景之一。又因北面有“皇泽湾”的淙淙流水,伴着阵阵枫林之涛声,交织成韵,宛如韶乐。又取其名曰“韶音洞”。南面洞上清朝年间人士题有“薰弦”二字,都是称颂洞之特色。
有宋朝方信孺作《古相思曲》于北洞之上曰:“西风揽桂丹,落日明枫林,游子怀归期,馀悲渺登临,英皇僅祜冢,开寞薰子琴,我欲奏古曲,俗耳便洼淫,古器不可见,聊作相思呤,相思长相思,相思无古今。”
从诗中看出宋朝年间,还是有枫林一片,尔今已无半株片叶。更为经典的当属“相思长相思,相思无古今”,是啊!人世悲伤,一代明君,人去两茫茫,哀悼常使泪沾襟,古往今来,相思都是同一也。
诗亦下方有两幅,清代著名画家李秉绶的珍品“兰竹图”。有诗为凭:"风兰雨竹写大意,綠水青山归寓公,都识临川李水部,墨痕犹借绮楼中。"李秉绶祖籍江西临川县,官拜工部都水司郎中,故有"临川李水部"之说。辞官长期定居榕湖西岸,尤擅画兰竹,兴到落笔,超凡脱俗,栩栩如生。除虞山韶音洞之外,在叠彩风洞,伏波还珠洞,普陀七星洞均有不同作品的“兰竹图”均属桂林石刻中的珍之藏品。
抗战时期,石刻对面开掘一个椭圆小屋,以供蒋总司令及其夫人躲避轰炸及避暑之用。现用大理石制作卧榻及碑文以记志。
走至洞中段左边有一“憨石厅”。厅腹能容百人,见一小洞可穿出(应为后人所凿)回首望去,洞上一尊一米左右的″男观音立像",
男尊观音
塑于1400年前的宋代年间。头顶官帽,身着雕花华丽长裙,是千百年来,少得一見的“男尊观音”堪称虞山之一绝也。
出洞左转百步,蒋介石之行辕,赫然在目。室內之藏品,桌椅简陋,一盞油灯,一盞马灯,一个公文包都属人间之常品,
蒋介石简陋办公
包括蒋夫人梳状台也都是寻常材木,战争也让这位讲究的蒋夫人不那么讲完了,实属不易。沿蒋介石行辕,穿“福地”之门,登台阶而上,豁然开朗,一片大石铺就的阔地,依山傍水的立着一座“南薰亭”。
南薰亭
方正大气,虽柱己斑驳,仍不失古韵雅致。据闻是宋代年间(1175年)距今近千年历史。站亭可东望漓江,南有松林,亭北山水交织,一派灵秀景象。昔日可作谒舜庙或游人小憩,也可作品茶宴集之所。亭前一块石碑,立于乾隆48年(即1784年)。碑半圓弧上刻有祥云飞龙,昭告此乃乾隆批复《南薰亭》重建或重修,并有很多官员和名人达士募捐碑誌。
在离山南面50米处,建有《虞帝庙》。
虞帝庙
两千多年前秦汉己有庙宇奉祀,唐代重建,宋,元,明,清均有重修,光乾隆年间亦重修三次。民国时期,因战乱曾一度荒废。直到一九九六年在遗址,仿古重建,仍見遗风。
呜呼,虞山公园虽小,却能容四千年之古今,虞山貌不惊人,却是首沾真龙天子之福地。无怪乎几千年来,善男信女,为祈福而络绎不绝。就连当年蒋委员长,抗日建立行辕,都在虞山脚下,意为借帝王之气,来拯救中华,还我河山!中华亦救,江河亦还。一代枭雄,却挽回不了他那曰薄西山的蒋家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