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文字系统通常被视为文明进入较高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被认作人类文明的基石。
“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说文解字·叙》
相传,黄帝时,有仓颉生双瞳四目,其尽看星宿分布、山川脉络、鸟兽虫鱼、草木器具,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仓颉造字后,引发天地异象:“天雨粟,鬼夜哭”。
早在四五千年前的邦国时代,随经济发展,政治制度逐步完善,先民已经能够进行城市建设、水利工程修建、天文历法制定和艺术品加工等高技术工作。良渚时期,玉器雕琢工艺之精,器物之美令人惊叹,有学者认为当时的手工业发展水平并不逊于古埃及和巴比伦。
奈何,文字的缺失使得中国被世界公认的文明史仅能追溯至商代。
罗列一下目前考古揭示的中国文字发展历史,不足之处请多指正。
(1)9000年前,湖南常德澧县彭头山遗址,出土一棒形坠饰,上刻端正字符(图左下),有认为该饰品为巫师佩戴之物,符号应为“巫”字,也有人认为应为倒下的“五”字。
字符很端正,应非随意刻写,若强说是文字,或许也有些牵强……,是否因古人茶余饭后一时兴起而为之呢?
(2)7000年前,湖北宜昌柳林溪遗址,其上符号众多,部分与殷商甲骨文相似,其中,一形似“父”字(图右下)的符号被一些学者解读为“文”。不过,个别符号的出现意义,最多只能被当做文字出现的萌芽。
另外,也有部分人根据该陶器外形将其认定为八卦的雏形。
(3)5300-4300年前,良渚文明是新石器时期的强势文明,在其出土的石器、陶器等文物中,目前共发现七百多个刻符,有单个符号,有的甚至可以“连词成句”,其中一些符号与甲骨文高度相似。
良渚文化的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起源研究的重要线索,但由于出土总量较少,目前还无法完全解读其准确含义,也不能就其是否为成熟文字早下定论。
另外,类似的陶符在大汶口文明中也有发现。
(4)4300-3900年前,山西襄汾县陶寺文明,属龙山时代末期的后五帝时期,出土扁壶一件,上有朱砂书写的两个字符,一个形似甲骨文中的“文”,而另一个意义存在较大争议,有说为“尧”,有说为“禹”,也有说应为“易”字或“邑”字。根据文字含义,陶寺文明究竟是尧帝之都还是禹帝之都尚难给出准确的解释,只能说陶寺文字为研究中国早期文字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文
尧?禹?易?邑?
(5)甲骨文是世所公认的成熟文字,形成时代在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的商朝晚期,其刻画于龟甲和牛的肩胛骨之上,主要用以记录占卜相关的卜辞以及人物、事件,也有少部分专门用以记事。目前发现单字数量约4500,破译总数约1300。
甲骨文字体书写方式不定,异体字繁多,偏旁不固定,自由灵活。汉字六种造字方法(六书),在甲骨文中以“象形”和“会意”为主,“形声”和“指事”也有一定数量,“转注”和“假借”则很少。
甲骨文的龙字
甲骨文发现于清晚期,因国家积弱已久,很多珍品被侵略者盗掘或收购,其中以日本为甚,殷墟甲骨流散至海外的总数超2.6万片,发掘至今,国内总量约12万余片。
(6)金文,即钟鼎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
金文的龙字
最早出现在商代,通常寥寥数字,至西周,篇幅逐渐加长,内容也更加丰富。
金文书写风格规整、端庄,结构严谨,书法的魅力已逐渐显现。
(7)篆书,分大篆、小篆,“篆”的含义为雕刻、书写,用工具在坚硬的材料上刻画可以被理解为“篆”。
大篆起源自西周宣王时期,彼时,各诸侯国逐渐崛起,政治上的分裂导致文字使用出现了一定的混乱,为维护王室权威,正本清源,太史籀(zhou)对文字进行了规范化整理,因此,大篆也被称作“籀文”。
大篆线条较为圆润,结构多为左右或上下对称的形式,较为复杂,风格古朴,具原始性。从铸刻载体的角度来说,著名的毛公鼎铭文是金文,字体形式为大篆。
毛公鼎铭文(大篆)
随周王室衰微,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文字差异越来越大,给沟通交流造成了严重障碍。
战国时期各国的马字
始皇帝睿圣,横扫六国后,命李斯等人规范文字,基于秦书制小篆,推行全国。“书同文”,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小篆的龙字
小篆自大篆而来,但进行了简化,其结构均衡,有端庄、稳重之感,美感十足,目前,一些书法或是印章雕刻上,小篆依然很受推崇。
(8)小篆虽端庄华美,但书写仍旧复杂。据说,秦朝,一些狱吏因文字工作过于繁重,为提高书写效率,改小篆重弯曲线条为平直,逐渐形成了隶书的雏形。
隶书的龙字
隶书中,汉字已经从原始的图画文字脱离出来。至汉朝,政府大力推广下,隶书渐形成了“蚕头燕尾”等独特的笔画形态。
(9)汉末,楷书出现,进一步简化了隶书的笔画结构,横、竖、撇、捺、点、钩的书写形式越发规范化,魏晋时期,王羲之等大书法家的出现引领了楷书进一步的发展。唐以后,楷书结构上愈发稳定。虽书写风格有所变化,但主要体现在艺术加工上,诸如“颜体”、“柳体”、“瘦金体”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