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拒绝,是保护自己的能量
大家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经历:
别人赞美一句,就要绞尽脑汁赞美回去;一段微信对话最好要以自己发过去的表情包结束,别人拉自己进不喜欢的群不好意思退出;有人找自己帮忙,无论当下方不方便都不敢拒绝……
总是把别人的感受摆在第一位,从来不会对别人说“不”,始终在争取周围每个人的认可,努力想让除了自己以外的每个人都高兴,这种行为被许多网友称为“取悦症”:
牺牲自己的时间和和精力来换取别人的满意,认为拒绝会伤了和气,破坏关系;可不拒绝呢,又被自我强加的压力折磨,感到焦虑委屈。
如果你是如上所描述的、习惯于取悦别人的“好人”,现在也许是改变的时刻了。影响我们成为“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受很多心理因素影响,比如:
你相信好人会赢得他人的认可、喜爱和友善,表达拒绝会变成一个自私的人,大家就不会再喜欢自己了;
你害怕正面拒绝带来的尴尬、冲突,担心激起误解或冲突;
你认为如果自己拒绝了某事,容易被孤立,在自己有需要的时候遭到刻薄的对待,等等。
但实际上,我们细看这些心理,会发现它们都指向一个倾向:把别人的看法和感受置于优先级,是高于你自己的需求和感受的。你衡量自尊和定义自我的依据,都依托于外界。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在对他人的反应保持高度敏感的同时,你是否对自己内心的声音置若罔闻了?很多时候,你内心的声音可能是想保护你,让你不要做出过多的承诺,过多的“委曲求全”,别总跟自己的利益过不去,因为你的精力和能量是非常宝贵的。
守好自己有限的能量,维护自身的利益,是无需内疚的。这样做与“为人自私”有着重大区别,在心理学家看来,“你可以选择牺牲自己来满足家人、朋友或是身边人的需要,但是,这样做并不能证明你不自私,而只能证明你喜欢伤害自己。”
与人相处,只有你先满足自己,你才能愉快地去满足别人,关系才能更长久、健康、稳定。当然了,当你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做出拒绝时,可以在表达上处理得更巧妙温和。
网友@我是又又分享了如下方法:
比如说,当朋友邀请你参加一个你并不感兴趣的聚会时,你可以笑着说:“哎呀,真的很抱歉,那天我有事,不能去了。但我们可以找个时间一起喝个下午茶呀!”这样,既拒绝了对方的请求,又没有伤害到对方的感情,还提出了一个替代方案,是不是很棒呢?
再比如说,你的同事想要你帮他写一份文件时,你可以说你也有很多工作要忙,不能帮忙,但是如果你写好了我可以给你提供一点修改意见。也就是说虽然我拒绝了你的请求,但是我也会在我的能力范围内提供一点帮助。
朝着让自己感到舒服的方式去生活、去交际,不喜欢的声音是可以屏蔽的,感觉不被尊重是可以转身离开的,遇到力不从心是可以直接表达的,不用勉强,不用为迎合他人而为难自己,不用害怕被人讨厌而做不到拒绝。
比起竭力讨好和取悦他人,更希望你是那个可以冒着令任何人失望的风险,展示真实自我的勇敢大人。
文/央视新闻《夜读》
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