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家陆天然
善思录:(陆天然/文)当人类文明的列车轰鸣着驶入数字时代,知识与科技的光芒照亮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但正如刘强东所言:“我们所学的知识、商业模式、技术算法都不应该用来压榨社会最底层的兄弟们。”这句话如同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在追求效率与财富的同时,必须为知识注入人性的温度。真正的知识力量,不在于冰冷的代码与精密的计算,而在于它能否温暖人心、守护弱者、托起整个社会的公平与尊严。
一、从“知识就是力量”到“知识的温度”
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曾激励无数人冲破蒙昧。但在今天,这句箴言需要被赋予新的内涵。知识的力量不应是单向度的征服与索取,而应是双向的滋养与共生。
古代中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正是知识温度的典范。李冰父子以“深淘滩,低作堰”的智慧,将岷江的汹涌化为润泽天府之国的甘霖,让千万百姓免受洪旱之苦。这种将自然规律与民生福祉结合的智慧,正是知识最本真的温度。近代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推行“5美元日薪”,将工业革命的技术红利转化为工人的尊严与社会购买力,最终成就了美国汽车工业的黄金时代。这些案例证明:知识的价值,在于它能否让最普通的劳动者挺直腰杆,让最微小的个体感受到尊严。
二、算法时代的“数字鸿沟”与“技术伦理”
当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重塑社会时,我们不得不警惕技术可能异化为新的剥削工具。外卖骑手被困在算法牢笼中,快递小哥为“准时率”透支健康,这些现象暴露了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断裂。
某电商平台曾因算法“杀熟”引发争议,老用户反而被收取更高费用。这种利用数据优势压榨消费者的行为,正是对知识伦理的背离。而刘强东创办的京东物流,坚持为基层员工缴纳五险一金,甚至自建宿舍、设立救助基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技术不应成为剥削工具”的理念。在他看来,“兄弟文化”不是口号,而是让每个劳动者都能体面生活的承诺。
技术的边界在哪里?这需要企业家与开发者将“人的尺度”作为算法设计的第一准则。就像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提出的“成长型思维”,技术创新应服务于人的成长,而非异化为控制人的枷锁。
三、知识普惠:从“金字塔尖”到“泥土里的根”
真正的知识力量,在于它能否穿透阶层壁垒,让最底层的群体也能共享文明成果。拼多多创始人黄峥曾说:“我们要做的不是把五环内的东西卖给五环外的人,而是让五环外的人也能享受到五环内的服务。”这种普惠思维,正是知识温度的体现。
在云南山区,“知识扶贫”项目通过直播课堂让留守儿童与北京名师同上一堂课;在浙江乡村,数字技术让农产品搭上电商快车,农户收入增长300%。这些案例证明: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制造信息垄断,而在于打破信息孤岛,让技术红利像阳光雨露般洒向每一寸土地。
企业家的格局,决定了知识应用的方向。曹德旺创办的福耀科技大学,坚持“不让任何一个贫困学生失学”;董明珠推动的格力“明珠羽童计划”,将技能培训与职业发展深度结合。这些实践表明,知识的温度,最终要落在对个体命运的真切关怀上。
四、构建有温度的知识生态
要让知识真正服务于社会,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形成合力。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将企业实训与职业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出全球顶尖的技术工人;日本的“工匠精神”文化,让知识传承融入民族基因。这些经验启示我们:知识的温度,需要制度保障与文化土壤的双重滋养。
中国正探索自己的路径:在政策层面,“共同富裕”目标指引着资源向基层倾斜;在企业层面,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将ESG(环境、社会、治理)纳入战略框架;在公众层面,“知识共享”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当每个人都意识到“我们不是孤岛”,知识的温度才能真正融化冷漠,织就社会的温暖网络。
站在人类文明的十字路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思考:知识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是创造更多的富豪,还是建设更美好的社会?是让少数人掌控一切,还是让所有人都有尊严地生活?
刘强东的话犹如晨钟暮鼓:知识的力量,应当是照亮弱者的火炬,而不是收割韭菜的镰刀;应当是托举社会的基石,而不是分化阶层的鸿沟。唯有当每一项技术创新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每一个商业模式都浸润着人文的关怀,我们才能说:这是一个有温度的时代,这是知识应有的模样。
作者简介:
陆天然,法学硕士,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人;现任东华大学数字资产研究院院长、中国自贸区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兼任全国“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法治智库”首席专家库成员、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保护投资者权益工作委员会(简称:权工委)高级顾问。曾任新华社记者、中国改革报福建记者站站长和国务院研究室(言实)互联网时代方法论课题组组长,著有《互联网时代方法论丛书》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