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浪潮席卷全球,中国汽车产业在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中一路高歌猛进,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走出国门、拥抱世界势在必行。然而,如何做好出海这件“难而正确的事”?中国车企一直在摸索中前行。
近日,重庆龙头车企长安汽车宣布正式进军欧洲市场,在全球汽车工业的发源地,“重庆造”如何引领中国式远征,来看联播观察。
德国时间3月21日,长安汽车品牌欧洲发布会在德国美因茨正式拉开大幕,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的德语开场、英语演讲掀起会场高潮。随着三大新能源品牌的亮相,长安汽车正式吹响了进军欧洲市场的号角,“渝车出海”也迎来了新的里程碑。
现场一炮而响的还有9款“重庆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它们以高颜值、高科技、高品质的优势在当地迅速“圈粉”。
“这辆车超级超级有感觉!它可以把大自然引入到车里面,有无限可能性!”德国达姆施塔特市民Nora这样说道。
“当我对着这个屏幕说话时,它会转向我,非常神奇!我现在就想买一辆!”德国法兰克福市民Paul显得很兴奋。
这辆被围观的DEEPAL S07,是长安汽车打开新市场的敲门砖,下个月就会在欧洲上市。
包括这款新车在内,长安的规划是:未来三年,在欧洲市场推出8款新能源产品;五年内,实现近30万辆的销售规模。
在深蓝汽车总裁邓承浩看来,长安的电动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续驶里程、充电速度等等,其实都具有前瞻性和领先性,“我们相信很有机会去获得市场规模。”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接受第1眼TV独家专访时表示,“欧洲是我们最为重要的战略市场,我们会坚持长期主义,把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投放这些市场,让全球的用户能够和我们中国的老百姓一样,共享科技进步和产品服务。”
欧洲是全球汽车工业的发源地,以BBA为代表的一流汽车品牌市场占有率长期稳定,且欧洲市场对汽车性能与品质要求之高闻名业界。
挺进欧洲市场,中国车企机会在哪儿?第1眼TV记者走上街头寻找答案。
在德国,汽车车牌是清一色的白底黑字,区分它是不是新能源车的唯一标志,就是车牌尾号上的字母E。尾号为E,就是新能源汽车。
在德国采访的几天时间里,第1眼TV记者在法兰克福、美因茨等城市的街头看到,尾标为E的车辆其实并不多见,大概每10辆汽车当中有一辆是新能源车。
尽管渗透率还比较低,但在欧盟2035汽车零排放大背景下,这里的潜在市场却是非常巨大。
“欧洲的市场体量是非常可观的,有将近1300万辆的市场规模。”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李名才表示,“进入欧洲,无论是从产品本地化的适配,还是从品牌、从服务等等维度,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应该来说,是谋定而后动。”
这个“谋”,最早可以追溯到2001年。
那一年,在意大利都灵,长安汽车设立了代表处。彼时的代表处,如今已成为欧洲设计中心,汇聚了全球320余名顶尖设计师。除此之外,20多年来,长安还在德国、英国、意大利建成研发中心,覆盖汽车设计、智能化、新能源等关键领域。
“我们拥有全面的知识、大众的智慧;我们有对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中国美学和欧洲美学进行融合的完美计划;我们对满足客户需求,做好了准备。”长安汽车副总裁Klaus Zyciora如是说。
“谋”,还体现在更大布局。
目前,长安已在全球建成了14个制造基地。今年第二季度,位于泰国罗勇的海外首个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也将实现投产,可确保为欧洲市场提供右舵产品支持。
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李名才介绍:“我们在欧洲也会打造辐射整个欧洲的备件仓库,也会建立一个区域化的Call Center,就是我们的呼叫中心,与客户直通直联,来提升品牌满意度。”
同时,在销售渠道上,长安汽车已经明确,将在欧洲建设超过1000家销售服务网点。得知这一重磅消息,大批本地经销商也正迫不及待来场“双向奔赴”。
“我们刚刚和长安签署了经销协议,长安汽车未来会有非常大的销量潜力!”挪威汽车商Vidal Eriksen表示,他们的的长期目标是,让长安汽车成为挪威领先的中国汽车品牌。
英国汽车商Dougal Keith认为,技术是定义长安汽车销售市场的关键,“当下,消费者对电动化汽车产品的追求非常强烈,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产品,我们非常期待把长安汽车带到英国!”
此外,在运营方面,长安还明确,将在欧洲雇佣1000名本地员工,助力当地解决就业难题,以及为当地贡献GDP、创造税收,包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等等一系列长远而细致的举措。
挺进欧洲市场,目前中国车企正纷纷探索不同模式。长安所强调的“在欧洲,为欧洲”,背后是“研、产、供、销、运”本地化部署、一体化推进的路径。
当经济全球化进程按下“加速键”,出海,早已不是简单的产品出口,需要全面布局、需要精耕细作、需要深度融入。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再到产业出海,长安汽车走出了一条具有重庆辨识度和中国特色的出海路线图。
“现在中国汽车出海发展很快,我们会从战略上,进一步来完善全球化布局,把重庆的产品打向世界。”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表示,到2030年,长安汽车的总体销售将达到500万辆。其中,海外达到200万辆左右,以此来形成一个全方位跃升的发展。
此刻,“重庆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正以漂亮的姿态驶过莱茵河大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渝车出海的再进一步,也是中国汽车产业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重构全球产业链的更上层楼。
这场中国式出海远征
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李臻 肖洁 吴国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