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人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北大-襄垣联合实验室破解煤化工“卡脖子”难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7 16:21:00    

2023年11月,襄垣经开区与北大化学学院签约共建北大-长治襄垣化工联合实验室。这座实验室的诞生,承载着破解煤化工领域“卡脖子”技术的使命——氯乙烯合成反应的新型无汞催化剂研发、聚氯乙烯项目氯气资源平衡、电解盐水副产氢气回收利用……这些曾困扰企业的技术瓶颈,如今有了重大突破。

山西华星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是首批受益者。

华星生态的转型焦虑始于2022年。这家主营危废处理的企业面对新标准时,发现现有技术体系存在致命短板。“我们连申报市重点研发项目的门槛都摸不到。”项目负责人魏韬回忆道。转机出现在与北大联合实验室的对接会上。北大团队将实验室的氯乙烯无汞催化剂研究成果与企业危废焚烧场景结合,重构了技术路线图。后来在实验室技术支持下,成功申报了长治市科技重点研发项目——“煤化工钼系催化剂选择性高效压力浸出工艺技术研究应用”。该项目可以实现钼元素的优先浸出或高选择性浸出,大幅提升浸出液的品质,最终达到让燃煤挥发分析率增高,提高煤炭利用率的效果。“过去我们单打独斗,现在有了北大专家团队的加持,就像给技术研发装上了‘加速器’。”魏韬感慨地说。

与华星生态的“技术补课”不同,裕英永旭新材料公司的诉求更为迫切。

作为农药中间体生产商,其杀虫剂关键中间体呋虫胺的回收率长期徘徊在68%,每提升1个百分点,年效益可增加200万元。“我们尝试过引进博士,但小县城留不住人才。”山西裕英永旭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宋俊明说。在实验室协助下,公司成功申报博士工作站。如今,工作站已吸引3名北大博士驻站。博士工作站成员针对企业发展需求开展科研攻关,并在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帮助企业制定技术发展战略和规划;裕英永旭则选派高水平人才支持工作站进行技术创新,支持科研成果转化,帮助其融入地方创新体系,实现产学研深度协同。

工作站主要研究方向为硝化工艺微通道反应装置连续化生产。由于微通道反应器的传热能力强,可以将物料以精确比例瞬间均匀混合,提高反应效率,使所得产物的选择性高、产量高、安全系数高,可以连续化合成杀虫剂呋虫胺的中间体材料——0-甲基-N-硝基异脲。自此,公司与北大化学学院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这种“企业出题、高校答题”的模式,源于京长对口合作机制的深度设计。襄垣经开区招商运营部部长张丽介绍:“北大带来的不仅是前沿技术,更有一整套创新研发体系。我们实验室要做的便是通过前期调研、整合资源、协调双方,将‘需求池’与‘资源池’精准匹配起来。实验室搭建的‘需求-研发-转化’全链条平台,已促进多项技术成果落地,推动多家企业受益。”

自2022年京长对口合作关系建立以来,两地已共建50个重点项目,涵盖红色文旅、现代煤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中关村信息谷在潞城打造创新中心,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设立“太行英才”奖学金,积水潭医院对口支援长治市二院……一个个合作项目在破解资源要素瓶颈的同时,力求将原创研究成果转化为造福社会的新技术、新产品。

北大-长治襄垣化工联合实验室的成立,不仅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更是资源互补的双向奔赴。未来,实验室将承担起技术攻关的前沿阵地和人才培养的“孵化器”角色,在推动长治市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书写京长对口合作新篇章。(任家兵)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贾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