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网友在敦煌遗书中捕捉到
一个“显眼包”——
来自唐朝的康景宗同学
(高度疑似叫这个名字
具体理由往下看)
这位同学没写完的《兰亭集序》
被网友“挖”了出来
透过稚嫩的字迹
我们仿佛能看到
一个小朋友摇头晃脑地念着
“永~和~九~年~,岁......”
咦?笔怎么越来越沉?
岁......岁......岁......
难道是“岁”着了?
还是干脆放下笔跑出去“摸鱼”了?
康景宗同学肯定也没想到自己的作业竟然在千年后被保存下来,还被大家“玩梗”——写《兰亭集序》只写开头,就像现代学生背英语单词,一直都在背单词书上的第一个词——“abandon”。
原来,从古至今的小朋友都在为学习头疼,这让许多网友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影子。《兰亭集序》的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斯文”,以这样一种方式灵验了。
疑似为康景宗的“自画像”,也可能是画完署个名?反正是留下了“摸鱼”的证据,也成了网友推测“摸鱼少年”姓名的重要依据
对此,不少网友感慨
仿佛穿越了时空
千年前的人居然活灵活现
出现在身旁一样
也有网友展开了猜测
认为“摸鱼少年”
画的可能是老师或者朋友
其实,发现这篇
“古代小学生作业”的网友
还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
许多古人留下的“小彩蛋”
在《吉凶书仪》这本古文献上
空白处留有疑似古代小朋友
的得意画作
上面画了虎、马、蛇、羊等
诸多动物形象
并且每一个都贴近现实
笔触简单但准确
古代文献《吉凶书仪》上留下的涂写痕迹
这些可可爱爱的涂鸦
引起网友的喜爱和热议
“对于学习搞怪这件事
跨越千年
小孩子们都差不多呀”
“人类幼崽从古至今
都是可可爱爱”
……
不过也有人认为
《吉凶书仪》上画的
不是孩子的随意涂鸦
而是读书者为其弟
进行启蒙识图教育特意画的
兰州大学的刘全波老师专门针对这个涂鸦写过论文——按常理来想,杂画就是杂乱无章的画,是不会在其上写上“此是XXX"之类的说明文字的,这些白画动物风格、格式一样,可见这些题名绝对不是随意而为,当是有意而为。
无论真相如何
这些痕迹都把千百年前
生动的场景保留了下来
给予了后人无穷的想象
综合新华每日电讯、封面新闻、中国青年网、环京津新闻网
来源: 新闻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