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人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学林随笔|多样性的新闻推荐系统,有益于建设“去极端化”社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1:18:00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立足于现实国情的承先与纳新是一个根本途径。唯有如此,才能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

就承先而言,重在继承和弘扬我们党成立100多年来积累和沉淀的优秀新闻学传统。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它扎根于百余年来我们党的新闻事业伟大实践之中,不仅在引导新闻事业服务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征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是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一个前提,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不断丰富拓展的思想指南。

二是分析和总结新闻事业发展的经典案例。比如,我们党因时因事制宜,引领新闻事业按照党的既定路线行进的实践;在不同历史环境下,媒介经营管理策略坚定践行以社会效益为优先原则的实践。

三是学习和研究我们党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宣传思想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许多新的重要要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其中,关于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媒体融合发展、网络强国建设、国际传播建设等方面的重要论述,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就纳新而言,重在汲取全球新闻传播学新成果的滋养。

这种对域外学术研究资源的吸纳,包括议题、方法和观点等多个方面。比如,对受众很少主动消费新闻甚至不消费新闻的“新闻回避”问题的探讨,对“社交媒体平台介入新闻业”和“计算新闻”等话题的讨论,以及规范的、多样性的新闻推荐系统有益于建设“去极端化”社会等观点

同时,积极学习借鉴相关、相邻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比如,心理学、社会学的量化和观察研究方法的创新成果,影响深远的计量史学、心理史学、比较史学、情感史学理论与方法的新进展。

需要注意的是,在纳新的过程中,要坚决杜绝僵化、教条等“生吞活剥”现象,不简单照搬套用西方新闻学的理论、方法、模式,努力突破“西方理论+中国经验”的注释式研究路径。

归根结底,承先与纳新的目的是更好适应数字化、融合化、智能化变革需求,开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闻事业。

这是一个在传承与对话中创新、从实践中展开并回到实践的过程,应牢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增强理论体系建设的主体性和自觉性,融通学术资源、理论资源、方法资源,体现中国特色、世界眼光、人类关怀、历史视野。

21世纪以来,纸质媒体、广播电视媒体、互联网媒体并存的格局迅速迭代,媒体平台和媒体样态、媒体内容快速创新,自媒体、社交媒体、知识媒体与问答新闻、短视频新闻、算法推荐新闻快速涌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闻实践脚步匆促、日日出新、力度强劲。传统的新闻媒体,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传统的新闻学理论,都必须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以融合发展为突破口,一批主流媒体初步建设起拥有海量用户、多种资源和功能强大的自主可控平台;坚持内容为王,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不断创新表达方式;在新闻生产布局、采编流程、人事制度、考核评价等一系列重点领域进行变革;保持高度的技术敏感和持续的技术投入,为媒体深度融合提供技术支撑。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进一步提升,为新闻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独特而且珍贵的现实样本。

立足承先与纳新的新闻实践,新闻学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更为深入的学术研究和学术建设:一是继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政治要求,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二是新闻的内涵与外延,即新闻本质特征和原理研究;三是新闻业在信息社会、人工智能环境下的角色和定位,包括与社会、与公众之间的新型关系研究;四是新闻业的引领与约束机制,即保障社会效益优先的政策改革研究;五是媒介融合洪流中新闻生产与运营的特点,以及对全球先进经验的借鉴。

总之,要在学术价值深化层面、理论方法创新层面,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丰富、生动的思想文化资源支撑。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武志勇)

原标题:《学林随笔|多样性的新闻推荐系统,有益于建设“去极端化”社会》

栏目主编:王珍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武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