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
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作为我国文艺史上流传久远、影响广泛的文化形式,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与情感纽带。做好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优化其国际传播路径,对于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统筹传统音乐文化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增强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就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在坚守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将民族传统文化与世界音乐潮流有机融合。
一方面,赋予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以时代意义。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是处于发展变化中的文化,是流淌在时代脉搏中的“活态江河”。应主动将传统音乐文化与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念相融通,借力时代议题拓宽传播维度,做到旧谱新解、陈词重唱,为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灵感捕捉、元素设计、风格选择等注入新鲜血液。
另一方面,培塑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国际形象。不同国家习俗各异,传统音乐文化研究者应主动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民族特性、音乐习惯等,探寻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与世界音乐文化的共通理念,把准受众的文化基调,把握当前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普遍诉求,促进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国际传播更接地气、更受欢迎,更加生动诠释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强化多元渠道协同发力
增强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关键是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守文化根脉之正,创传播形式之新,构建全景化传统音乐文化国际传播体系。
探索建立数字化传播范式。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开展云音乐会、云课堂、云比赛、云展演、云培训等,创新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呈现形式。利用VR、5G等技术以及社交媒体平台等推广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并运用人工智能谱曲技术实现古谱今译,推动中华音乐元素的有效传播。
创新品牌化传播策略。建设全面系统、分门别类的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库,建立音乐文化传播“云平台”,实现对优秀音乐文化资源的内容挖掘、储存处理、科学利用和共享互动,更好突出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思想内涵、审美意蕴和价值观念,让传统音乐在国际市场实现“活态传承”与“自我造血”的双重目标。
构建完整产业链条。结合青年受众特点,开发“国乐盲盒”“数字音乐藏品”等年轻化产品,通过产品预售、限量发行等方式激活消费市场。探索“订阅制+场景化”商业模式,打造“丝绸之路音旅”等主题频道,以会员专属内容提升商业价值。在海外文旅场景中嵌入古琴等“音乐+”沉浸消费,打通体验经济与文化认同的商业价值转换渠道。
激活多元主体传播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中央的同志要讲,而且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讲;不仅宣传部门要讲、媒体要讲,而且实际工作部门都要讲、各条战线都要讲”。以此为遵循,增强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就要奏响“交响乐、大合唱”。
用好政府平台。以重大活动为媒介,将中华传统音乐深度嵌入外交叙事。例如,在主场外交的场内场外,积极策划“礼乐中国”主题展演,将音乐背后的东方哲思转化为世界共情的艺术语言。搭建“全球文化驿站”,分享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好做法、好经验,第一时间将传统音乐转化为“可触摸的外交语言”。
深化民间交流。鼓励国内外各类音乐学会、协会、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加大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民间交流的支持力度。支持民间机构联合新媒体平台发起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传播专题活动,以轻量化、社交化、产品化路径,将文化传播嵌入全球用户的日常生活场景。
培育跨界枢纽。发挥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海外华侨华人和留学生等机构和群体作用,以形式多样的文化传播方式,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鼓励科技企业开发“数字乐坊”元宇宙平台,吸引海外用户自主创作“中国风+本土化”混搭作品,形成“政府搭台—技术赋能—全民共创”的传播生态。
健全人才梯队培养体系
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必须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增强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应着力培养一批具有人文底蕴、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构建育人体系。探索在高校开设音乐文化国际传播专业方向,整合音乐学、传播学、国际关系等学科教学资源,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共同着力。优选学生赴国际组织或境外研究机构实习实训,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探索和经验累积,切实提升传统音乐跨文化沟通能力。
打造交流机制。鼓励音乐艺术类高校建立与世界知名音乐类高校和国际著名乐团、歌剧舞剧院等的紧密合作,通过联合培养、合作办学、开展交换生项目等方式,为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聘请海外杰出音乐家担任客座教授或艺术团体指挥等,提升音乐传播人才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国际视野。
组建研究团队。组建精通音乐国际传播的专家研究团队,围绕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国际传播的战略需求、理论体系、制度体系、瓶颈梗阻等开展理论研究。锚定国家战略需求,将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全球文明倡议等相结合,加强对经典案例的深度剖析,系统研究“礼乐相成”“和而不同”等价值观念的国际化表达形式,为更加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示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罗雪迩,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