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全身都是宝,叶可饲蚕,皮可造纸,果可食用。除了这些,桑树几乎每个部位都有药用价值,如:桑叶,桑白皮,桑枝等。
桑白皮的名字首见于《药性论》。别名有桑根白皮,白桑皮等。
中药桑白皮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根皮。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秋末叶落时至次春发芽前采挖根部,刮去黄棕色粗皮,纵向剖开,剥取根皮,晒干。洗净,稍润,切丝,干燥。本品气微,味微甘。以色白、皮厚、质柔韧、粉性足者为佳。生用或蜜炙用。
本品性味甘,寒。归肺经。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
注意:肺寒无火及风寒咳嗽者慎用。
《神农本草经》:“桑根白皮,味甘,寒。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叶,主除寒热出汗。桑耳,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癥瘕积聚,阴痛,阴阳寒热无子。五木耳,名檽,益气不饥,轻身强志。生山谷。”
核曰:先人云:桑为蚕食,桑是蚕之天矣。蚕质作丝,丝是蚕之精矣。丝丝缕缕,如人身外之毛发,身内之经络,毛发广之须眉,经络广之肉腠,又深之广之,如经络为营血流行之处,或经脉损而营血崩,或营血去而经脉涸,从脉生病,咸可以桑。
参曰:季夏取桑柘之火,桑当入脾,为脾之心药,以丝缕如脉,心主脉故也。丝发五音,皮坚似革,色白属金,亦可入肺,脾之肺药也。曲直仆伛,靡不怒生,得木全性,亦可入肝;脾之肝药也。精英在椹,色黑气寒,亦可入肾,脾之肾药也。虽入五脏,以脾为主,然伤中央土,致五脏之劳与极耳。羸瘦即肉极;崩中绝脉即脉极。桑司中央火,且丝缕专胜,故治肉脉之极,其功特着。补虚者,补脾土之虚。益气者,益中央之气。丝缕在叶,叶可通心以除寒热,汗乃心液故也。
《纲目》误书中品。夫桑上之寄生得列上品,岂桑反在中品也,今改入上品。
桑处处有之,而江浙独盛,二月发叶,深秋黄陨,四月椹熟,其色赤黑,味甘性温。
桑名白桑,落叶后望之,枝干皆白,根皮作纸,洁白而绵,蚕食桑精,吐丝如银,盖得阳明金精之气。阳明属金而兼土,故味甘。阳明主燥而金气微寒,故气寒,主治伤中,续经脉也。五劳,志劳、思劳、烦劳、忧劳、恚劳也。六极,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也。羸瘦者,肌肉消减。崩中者,血液下注。脉绝者,脉络不通。桑皮禀阳明土金之气,刈而复茂,生长之气最盛,故补续之功如此。
桑皮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降味和,阴也。
中者中州脾也,脾为阴气之原,热则中伤;桑皮甘寒,故主伤中。五劳者,五脏劳伤真气也;六极者,六腑之气虚极也。脏腑俱虚,所以肌肉削而羸瘦也。其主之者,桑皮甘以固脾气而补不足,寒以清内热而退火邪,邪气退而脾阴充,脾主肌肉,自然肌肉丰而劳极愈矣。
崩中者血脱也,脉者血之腑,血脱故脉绝不来也,脾统血而为阴气之原;甘能益脾,所以主崩中绝脉也。
火与元气,势不两立,气寒清火,味甘益气,气充火退,虚得补而气受益矣。
制方:桑皮同白芍、苡仁、木瓜、白茯、陈皮、赤小豆,治水肿如神。同白芍、沙参、杞子、黄芪、甘草、北味,治虚劳。同糯米,末,米饮下,治吐血咳嗽。桑皮一味,治皮水。
桑白皮对呼吸系统有镇咳、祛痰、平喘及镇痛、抗炎作用;对心血管系统有能够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合成血栓素B2的形成,具有较为显著的降血压作用、明显的耐缺氧作用、较强的利尿作用。
还有体外降血糖作用,能够促进外周组织的葡萄糖代谢,提高肝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此外本品还有抗过敏、抗癌、抗病毒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