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人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从“富宋”到“弱宋”,浅析宋朝衰落的原因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01 09:51:38    

要说起中国古代那些强大的帝国,大多数人都第一时间想起虽远必诛的大汉和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大唐,要不就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大明。然而说起宋(宋分北宋南宋,在此一并论之),不少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大怂”、“大送”,表示,连燕云十六州都没有,算什么大一统王朝,更别说后来把河西丢给党项人了。

有人反对,就有人支持,所以有的看法是宋的军事能力并不低,虽然扩张型的战争输了很多,但是防御战确实值得称道。而且宋朝从建立到灭亡,一共三百余年,面对的对手一开始是威风不可一世的辽,然后是“满万不可敌”的女真,最后则是势不可挡的蒙古人,中间还有个混不吝的党项人建立的西夏。

在如此外部局势下,如果宋的军事能力真的如大家吐槽的一般的话,恐怕宋就没有三百年国祚了。所以,笔者主观上愿意将宋列入几大中国古代强盛帝国之中。毕竟考量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除了军事,还有政治、经济、文化方面。

再有宋一朝,人口飞速上升,曾经达到过一亿两千万。文化繁盛,文人才子带着他们的优秀词作给这个时代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经济方面,小作坊模式和商品经济带来的商税成为宋朝的主要收入。这也是宋朝在非常严重的“三冗”和在后期连续丢失国土后依然能维持国家运转的原因。

因此,宋并不是一个虚弱的国家,反而是一个十分强盛的国家。但是纵观中国历史,统一的中原王朝,在其强大的时候都能压制同时期游牧文明,像宋朝这样从始至终被压制得抬不起头的实属罕见,最后也毫不意外的亡于外族入侵。就让我们从宋朝几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去发现其中的原因。

矫枉过正的文官政治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一段分裂战乱时期,军阀政治盛行。斗大字不识的粗野武夫,一朝掌了兵权,便要搞兵变当皇帝,然后封了一群节度使之类的军阀,过不几年这里的军阀又要搞兵变,周而复始。

所以,当时的文官地位非常低,一度达到了“杀文官如杀一鸡”的地步。等到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之后。文官们终于迎来了春天。看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皇权随兵权不停交替的赵匡胤十分害怕自己的位子会被手下的某个军阀取代,毕竟他也清楚自己是如何上位的。所以他拍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戏码,成功地将兵权收回。

作为赵匡胤的继承者,赵光义认为这些还不够,在寻找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方法时,文官进入了他的视线,号称“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文官看起来人畜无害,不仅擅长治理国家,还没有被造反的风险。

于是赵光义开始重用文人。到了赵光义儿子真宗赵恒这里为了鼓励知识分子都来参加科举,进入他的“毂中”,还专门作了一首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首御诗直接将知识分子推向顶峰。

文官占据主导地位,就对武官疯狂的压制,再加上皇帝的不信任,武官的地位就直线下降。到了仁宗时期,名臣文彦博在与宋仁宗奏对时说了一句为与士大夫治天下。狄青为了手下因杀了一名妓女被韩琦处死的焦用鸣不平,说他是国家的好男儿时。韩琦直言不讳:东华门唱名者方为好男儿。可见当时武官的惨淡。

但是宋朝重文抑武实在过甚,直接导致缺乏优秀的中级和下级军官。而军事统帅也经常是文官出任。著名的好水川之战,就是韩琦为帅,这正是由于他和手下的任福冒进,导致宋军惨败。此战过后,宋朝彻底失去了对河西走廊的控制。

主张主动出击的夏竦个韩琦被西夏作诗嘲讽: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而像狄青,岳飞这样的战功赫赫的名将,也被文官肆意拿捏。作为宋朝当时如同庭柱一般的狄青,因为军功做了枢密使这一当时军政一把手的位置。

这无疑刺到了文官们敏感的神经。在狄青做枢密使这段时间,谣言四起。有的说看见狄青半夜穿着黄袍在院子里散步,有的说狄青家的狗长出了角。仁善的仁宗为狄青辩护说他是个忠臣。结果被文彦博一句“太祖(赵匡胤)岂非周世宗忠臣”给生生地怼了回去。可以说,宋朝军事能力偏低和文官过分压制武官有不小的关系。

两次改革的失败

前面提到了的“三冗”,几乎宋朝从头到尾都在被这个问题困扰。似乎每一代宋朝君主和臣子都在寻找根治“三冗”的办法。其中两次改革,庆历新政和王安石改革变法造出的响动最大。

仁宗在刚刚摆脱了太后刘娥的控制成功亲政后,迫不及待地想按自己的想法来治理国家。然而宋和西夏的战争给了仁宗当头一棒,国家有这么多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这时候,范仲淹出现了,作为和西夏作战的文官将领之一,范仲淹对于宋朝的问题有更直观的感受。于是,在范仲淹成为枢密使后,联合富弼上书。

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有: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如果这些政策能够得到实施,那么宋朝的问题将极大解决。可惜这次新政被保守派文官和大地主反对,反对声浪之高,让一向而“耳根子软”的仁宗放弃了这次新政,并罢黜了范仲淹。

这次新政失败后,仁宗彻底失去了变革的锐气,成为了不惜一切代价维持现有稳定的守成之君。保守派和仁宗,互相营造了君主仁爱,臣子清明的“人设”。最后仁宗薨逝,百官上书为他定了“仁”的谥号。

在庆历新政失败后,神宗时期,王安石出现了。他从这次失败中吸取了很多经验。于是他在掌权并开始改革后任用了一大批赞同他变法的文官。此次变法被王安石形容为能够让“民不加赋而国用足”。而锐意变法的神宗也给予了王安石极大的支持。

不过这次变法开了一个坏头,就是为了政见不同而大规模党争。同时由于缺乏可靠的基层官吏,大部分新法都无法正常推行。更有甚者,像“青苗法”这样王安石认为的富民之法,在民间成了害民之法。最终,在无休止的党争和民间汹汹非议的情况下,王安石变法宣告失败。讽刺的是,作为变法时王安石的得力干将吕惠卿,成为了一时权相。

这两次改革的失败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却极大的损耗了宋朝。“三冗”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更严重了。

令人摸不着头脑的对外策略

宋朝的外部局势非常复杂,前期西有西夏,北有契丹,南面有侬智高。不过侬智高在狄青夜夺昆仑关后被打垮了。两宋全史,有一次外交选择犯了严重的错误,那就是宋金“海上之盟”。原本世仇辽国因为金的崛起而衰落,公元1118年,宋徽宗命令使者和金在海上碰面,相约一同攻辽。

按理说,作为宋朝的立场,在军事力量不足时,面对一个衰落的辽国和一个锐气十足的金国,一般人都会选择联弱抗强,不然强国一但灭了弱国,自己就会是下一个倒霉的对象。然而收复燕云的执念和宋徽宗对宋军的盲目自信,让宋选择了最错误的选择,联金攻辽。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宋再攻辽时,枢密使童贯大败亏输。最后只能靠买的方式从金国手里买回燕云的一部分。这次失败彻底让金国看清了宋朝的虚弱。然后便有了金人两次攻宋。再然后表示在当权者一些奇怪的操作下,汴梁沦陷,中原陆沉。史称“靖康之变”。

从靖康之后,失去脊梁骨的宋朝变得苟且偷安。纵然有岳飞这样的英雄,也无力回天。而几十年后,宋朝又把自己走过的路重新走了一遍——联蒙抗金。最后,同样的在蒙古人的攻势下,落得个君民投海殉国的悲惨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