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赏月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李白的窗前,窗外是一轮皎洁的明月。月光如银,洒在床前,仿佛铺了一地寒霜。四周一片寂静,只有远处偶尔传来的声声犬吠。李白抬头凝望着那轮明月,心中升起一缕乡愁。他提起笔,蘸满墨汁,挥毫泼墨,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静夜思》。诗中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和对亲人的深深思念。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秋之夜,家家户户或于庭院中,或是在高楼上,仰望那轮皎洁的明月,寄托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月光如水,洒在每个人的心上,也照亮了归途。
李白拂袖而起,发出邀约,有月明如此,不知小友可愿共赏?
二、吃月饼
《月饼》
宋·苏轼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
窗外月华如水,院中月饼飘香。路过苏家小院,只见苏轼轻拈一块月饼,咬下一口,酥软的皮与甜香的馅在舌尖绽放,勾起他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他提笔,将这份情思凝成诗行,让这中秋的习俗——吃月饼,连同对团圆的渴望,流淌千年。
月饼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食物,它象征着团圆和美满。古时候,人们会在中秋前夜制作月饼,馅料丰富多样,有豆沙、五仁、蛋黄等。到了中秋夜,家人围坐一起,品尝着香甜的月饼共享天伦之乐。
三、饮桂花酒
《灵隐寺》
唐·宋之问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灵隐古刹,金桂飘香,宋之问于中秋佳节携酒赏月。桂香氤氲,与月光交织,醉人心扉。他轻提酒壶,倾桂花佳酿于杯中,酒液清澈,泛起层层涟漪,犹如湖面倒映着的月光。饮一口桂花酒,任由那甘醇与芬芳在喉间流转,仿佛能涤尽尘世的烦忧。
中秋时节,正是桂花盛开的时候。古人认为桂花的香气能够辟邪,因此中秋夜饮桂花酒成为一种习俗。桂花酒香气扑鼻,口感醇厚,与家人共饮,更添节日气氛。
四、观潮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一》
宋·苏轼
定知玉兔十分圆,化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流向月中看。
江潮欲来,秋风已带着九月的清寒。苏轼离开家中小院,久久伫立于杭州钱塘江畔,仰望夜空中那一轮皎洁的玉兔,心中涌动着无限诗情。苏轼深知,此夜的月亮格外圆满,他轻声寄语,让守门人不要锁上重门,因为他要趁着夜色,一睹那潮水如何在月光下奔腾。
在古代,尤其是江南地区,中秋观潮是一大盛事。钱塘江的潮水在中秋时节最为壮观,潮水汹涌澎湃,气势磅礴。人们聚集在江边,观赏那潮起潮落的自然奇观,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与美丽。
赴宴途中,我们与古人共赏月圆,品月饼香、桂酒甜,共享团圆。可知虽然时光流转,但中秋的月光依旧明亮,习俗依旧传承,那下一步,便是正式开宴。
五、家书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秋风起,落叶纷飞,杜甫静坐席中,仰望着夜空中那轮清冷的明月。他的心,随着月光流转,飘向了远方的兄弟。于是笔尖轻触纸面,墨迹缓缓流淌,每一行字都充满了对家的思念。他将这份情感,化作一封家书,用白露和明月两个意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中秋之夜,露水晶莹,月光皎洁,诗人在这清冷的月色中,乡愁更浓。月亮,成为连接游子与家乡的纽带,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在这轮明月下,感受到家的温暖。
六、知己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夜幕低垂,银辉洒落,李白在宴会的幽暗一隅,孤影独酌,月下成双。他举杯向天,邀月共饮,影子在地,宛若密友相伴。酒液在杯中轻轻摇曳,泛起层层涟漪,他的身姿随之起舞,轻盈而自由。
每一次转身都带着不羁的诗意,每一次跳跃都像是在追逐着月光的轨迹。周围的喧嚣渐渐淡去,只剩下他与月影的对话,与自己灵魂的共鸣。中秋月,在这里成为诗人的知己,让他在孤独中找到了慰藉。
七、祝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烛火摇曳,宾客皆欢,苏轼站立于宴会之巅,举杯向月,吟唱着“千里共婵娟”。他的声音,如同穿越千年的风,携带着淡淡的忧愁与深沉的祝福,飘荡在宴会的每一个角落,令人心安。
这一刻,无论身在何处,无论距离多远,苏轼的祝词化作月光,无声地洒遍每一个角落,温暖着每一颗心。这是一首永恒的诗篇,让每个月圆之夜都充满了苏轼的深情与期盼。
八、美梦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月华如水,洒落庭前,宴席散去,张九龄披衣独行,仿佛踏着月光的涟漪。他的目光穿透夜的静谧,凝视着那轮圆满的明月,心中泛起层层思念的涟漪。四周的景致在月色的渲染下,变得如梦似幻,宛若仙境。
他的身影在月光的沐浴下显得格外清逸,宁静中带着一丝超脱。在这一刻,他的心灵与月光相融,化作了一场缱绻的美梦。梦中,他跨越了千山万水,与远方的亲友共话桑麻,这是一场专属于张九龄的梦境,在这场梦境中,他的思念化作了诗行。
随着古人的脚步,我们穿越千年,体验了一番别样的诗词月宴。从李白的窗前,到苏轼的庭院,再到张九龄的梦境,每一处都留下了深深的文化印记和无尽的诗意情怀。
至此,我们的中秋月宴告一段落,但古人的诗词与这轮明月,将永远伴随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