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爱新觉罗·福临(后来的顺治帝)与皇位是没啥关系的。
崇德八年,皇太极"暴毙"于清宁宫,非常突然,身后之事未有任何安排。清朝沿袭女真规矩,新老大的选举并非上一任指定,主要还是看拳头和马蹄。
当时八旗的控制权如下:
两黄旗和正蓝旗原来由皇太极(努尔哈赤儿子)控制。皇太极去世后,由皇太极的儿子豪格(努尔哈赤孙子)接手;
两白旗由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三兄弟(努尔哈赤三个儿子)控制;
两红旗由代善(努尔哈赤嫡次子)控制;
镶蓝旗由旗主济尔哈朗(努尔哈赤侄子)控制。
这里面势力最弱的是镶蓝旗的济尔哈朗,一是本就只有一个旗,相对势单力薄;二是他本人是努尔哈赤的侄子,皇位争夺的可能性很小。但作为八旗旗主之一,权力还是有的。
因此,济尔哈朗不会参与皇位竞争,但有一定的话语权。
两红旗的势力被削弱,代善本人也年过花甲,远离朝堂,无心问鼎权力之巅。他的二代中最有能力的岳托和萨哈廉过世,剩下的没有太优秀合适的;三代被皇太极打压严重,资历尚浅。
因此,代善不会参与皇位的竞争,但是因为实力强劲,会左右事态。
两黄旗作为皇太极的嫡系,自然站台豪格,以继续保持两黄旗的优势地位。
豪格文治武功都不错,征战沙场、掌管户部、封爵亲王,再加上皇太极长子身份和两黄旗势力强大,基本能与自己的叔叔平起平坐。正蓝旗还能在边上打打辅助。
因此,豪格是强有力的皇位竞争者之一。
两白旗的三兄弟齐心协力,一致推崇多尔衮为帝,尽管从势力人数上不如豪格,但两白旗战斗力极强,与两黄旗实力相当。多尔衮三兄弟又都是能征善战之辈,多尔衮本人文武双全,曾掌管吏部,资历不弱于豪格。
而且,正红、正蓝、正黄还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多尔衮。因此,多尔衮也是强有力的皇位竞争者之一。
因此,关于皇太极的接班人,济尔哈朗、代善、豪格、多尔衮均有话语权;后三者有竞选资格;真正的竞争在后两者之间,且两者实力相当。
皇太极去世后不久,几大派系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布局。
两黄旗密谋豪格即位,找到济尔哈朗,谋求他的支持;两白旗的三兄弟也开始争取朝中大臣。一时间,朝堂之上,气氛日益紧张。
八月十四日,诸王大臣在崇政殿集会,讨论皇位继承问题。
但显然几方势力没有和谈的诚意。
两黄旗剑拔弩张,包围了崇政殿,甚至闯入大殿,直击立皇子问题。不合规矩,异常嚣张,被多尔衮喝退。
阿济格和多铎二人提议,由多尔衮即位,但豪格的两黄旗坚决反对。
多尔衮一方改变策略,改提代善即位。
代善深知,自己如果真答应了,就得罪了多尔衮和豪格两方。即使真坐上皇位,也会被玩死,便以"年老体衰"为由力辞,但是也不明确表态支持谁。
豪格见通过文谈的方式,自己无法顺利即位,便以退席相逼,两黄旗大臣跟随,纷纷按剑向前,准备以死相拼。
老好人代善眼见大战一触即发,直接退出,阿济格也随之退出。
此时,多尔衮与豪格,不把对方干掉,都没有可能继承帝位。
于是,多尔衮提出了一个绝妙的建议:让皇太极幼子福临即位,自己与济尔哈朗为左右辅政,等福临年长后归政。
这个建议,妙就妙在无法让任何一方反对。
福临的母亲庄妃是皇太极宠妃,地位很高,所以福临名正言顺;
代善的原则是谁都行,但别让他站队惹人,他支持福临的话,不涉及到站队问题;
两黄旗之所以剑拔弩张,是想让皇太极的皇子即位,以保持两旗的优势地位不受影响。福临也是皇子,这样两黄旗地位依然很高,也就没有了搏命的基础;
济尔哈朗没想到自己还能辅政,这是捡了个大便宜,自然也不反对。在皇太极后期,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深受重用,他们二人辅政,八旗之外的势力也服气。
于是,顺治帝就成功而又意外地登上了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