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因为开发较早的原因,北方的经济一直很发达,特别是沿今天的西安—洛阳—开封—徐州一线的关中和中原地区。
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几次南迁风波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北宋时期汴京的繁华几乎是古代中国北方最后的荣耀。
朱仙镇在史书上第一次的出现,是因为岳飞在此取得朱仙镇大捷,当时的朱仙镇还只是北方的一个普通小镇,远没有后来那么大的名气。传说,朱仙镇是战国朱亥的故里,因朱亥的祖先原来住在镇北一个名叫仙人庄的村子里,故称朱亥为朱仙,所以又把朱亥的故里称为朱仙镇。朱仙镇自唐宋开始,就是水陆交通要道和商埠之地。明清时更是与广东的佛山镇、江西的景德镇、湖北的汉口镇,并称为全国四大名镇。也是北方唯一的全国四大名镇。
说起开封,就离不开黄河。就像说起朱仙镇,就离不开贾鲁河。
黄河故道示意图
元代时,黄河在开封附近再次决堤。工部尚书贾鲁受命治河,贾鲁没有简单的堵塞决口,而是在堵塞黄河决口的同时,疏通其他河道,堵疏结合治理水患。
贾鲁首先将黄河逼入故道。又引密县水,经郑州、中牟,折南至开封朱仙镇,而后汇入古运河,直达商水县经沙颍河入淮。这条治理后的“小黄河”,就被命名为贾鲁河。朱仙镇成为贾鲁河航运的终点。
朱仙镇的作为明清四大名镇的历史,可以说是成败都系于贾鲁河。如果没有贾鲁河,朱仙镇大概率的会在朱仙镇大捷以后,昙花一现,在史书上消声灭迹。
贾鲁河因能够通航成就了朱仙镇,使其从一个小村镇,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也因为贾鲁河不再具备通航条件,让朱仙镇又退回了原来的样子。
因为黄河的决堤,古运河被沙填,开封作为内河港口的历史至此结束。但是作为河南省城的开封必须得有一个内河港口,于是朱仙镇就代替了开封城的地位,成为了河南省城沟通外界的内河港口。
明清时的贾鲁河是中原腹地唯一“通江达海”的水运通道。当时的朱仙镇是贾鲁河航运的终点,是“南船北车”的转运处和货物的集散地。贾鲁河经沙颍河、淮河与长江连通。苏杭、湖广到河南、关中的物资,走水运到朱仙镇再转陆运是当时最经济的运输方式。
朱仙镇及贾鲁河、明清驿道、京广铁路示意简图
繁荣时期的朱仙镇,依河而建,沿河两岸绵延数十里。河宽近六丈,各种运船均可直接到达镇内。西北地区的皮毛、木材、桐油、铁器,京津直隶地区的食盐、杂货经此向南运输;江南的茶叶、丝绸、瓷器、大米由此运往西北。除了水运的便利外,朱仙镇位于湖广前往京师的驿道旁,明代《一统路程记》中记载:从北京沿驿道经开封、朱仙镇可以到达湖北、湖南、广西。交通的发达,理所当然的促使了朱仙镇的商业繁荣。
明末清初的朱仙镇是朱仙镇历史上的巅峰时刻。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黄河再次决堤。贾鲁河通航条件变差,朱仙镇开始没落。到了光绪年间,贾鲁河彻底失去通航能力,朱仙镇也彻底失去了水运的优势。周家口(今周口市)此时兴起,代替了朱仙镇的地位。加上铁路的兴起,京广铁路的开通使传统的商路改道,京广铁路沿线城市代替了明清驿道沿线城市的地位。此后的朱仙镇,不仅没有了集市和商人,就连人口也锐减到不足万人。
因为朱仙镇在历史上的地位,建国初期,朱仙镇还是开封县城所在地,不过到1949年底,开封县驻地由朱仙镇迁到了黄龙寺。至此,朱仙镇彻底沦落为豫东的一个普通乡镇。
朱仙镇启封故园夜景
从北宋的汴京、元朝的河南江北行省首府、明清的河南省城到如今的普通地级市。宋代以来的河南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开封的衰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