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火车站,我从小就去过,印象极深,印象特别好,感觉到了北京站,就是到了北京。之后,去过很多次。但是,对北京站这座建筑,了解并不多。所以,我觉得,不是你到过一个地方,就敢说我了解它了。走马观花,总是肤浅的。对凝聚着历史的建筑,也是如此。
二十世纪初以来,中国的建筑师们,一直想,用中国自己的建筑,表现中华民族的自信与自豪。这是因为,百年来,在中国的土地上,多为外族百国建筑占领,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受到压抑。这对中国建筑师来说,是一个不能释怀的情结。
新中国成立了,所有的中国人,都对未来激情满怀。建筑师,也是同样,希望能大展身手。他们的机会来了!1958年,中央政府决定,在北京建设国庆工程,迎接建国十周年,人称“北京十大建筑”。北京火车站,是其中之一。
北京火车站工程,是由南京工学院与国际建工部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后改为建设部设计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完成的。主持设计者,是中国建筑大师级人物——杨宝廷、陈占熬等人。
从外观看,北京站,是民族形式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浪漫主义的建筑。它在总体布局上,采用了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对称结构,中央为高34米的双曲扁壳大厅,两旁钟楼高43米,东西两翼角楼高30米,既有集中,又有分散,还有南房、北房和东、西两厢的庭院式布局。
站在北京站大厅,向上望,是一个巨大的穹顶,相当壮观。童年第一次见它,就被它震撼,从那时起,这个顶,始终在脑海里。建造这个顶的技术,在当时,是一个新技术,称为混凝土薄壳大跨度结构,又称预应力双曲扁壳。
北京站大厅的双曲扁壳,是35米+35米的正方形,居这座建筑的中心,向上隆起。扁壳前方立面,用三个拱形的垂直大窗,把扁壳外露部分,成功化解,与两侧的双重檐四坡攒尖钟楼,浑然一体,与整座建筑,浑然一体。而且,双曲扁壳屋顶,在候车厅不断隆起,与中央扁壳呼应,又是浑然一体。
北京火车站建好了,毛主席也去观看。北京站建设总指挥,让毛主席给题写站名,毛主席欣然答应。他走到售票处,说我要买一张火车票。售票员随手把一张硬纸板票,递给毛主席。那是一张北京到普兰店的车票,硬座,票价3.25元。毛主席拿着票,仔细看,很是高兴。
很快,毛主席就给北京站题写了站名,派人送到北京站。北京站请篆刻家魏长寿、柏涛放大,制作好,挂在里面的三个垂直大窗正中。周总理看后,说还是挂在车站的顶部好。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北京站三个字,就是周总理确定的位置。
那个时代,是红火的年代。今天,我们仔细端详北京站,依然可以看出,这座建筑,所折射出的那个时代的政治意志,和那个时代的民族自豪感;依然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意气风发,和我们走在大路上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