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以后期从国力来说,楚国的确是六国里最强的,但楚国国力无法有效地转化成战斗力,所以当三晋被灭后秦国统一已经没有所谓的障碍了!那个桓齮有没有可能是后来那个樊于期,我记得好像有这类说法。杨宽说的,但无充足证据支持,仅仅因为二者音译相似推断的。杨宽认为桓齮败于肥之战担心秦王惩罚而远走燕国,但事实上秦始皇前期对待统军大将的态度还算宽容,李信伐楚被打得一败涂地。
至于见李信惨败后仍然参与了对燕、齐的战争。因此杨宽认为肥之战战败了就一定会受到严惩未免太武断了。李信出场的时候李牧已经被杀了。何况当初就是因为王翦久攻李牧不下,所以才不得不用反间计,派郭开等人进谗言。李牧要是真好对付,王翦早直接攻下了,还用得着这么做?别的不说,单文中说打李牧是“牛刀杀鸡”,我就非常看不过去了。
而且,怎么说他也是战国四大名将,还是和白起一样无败迹的人,就凭他在赵国风雨飘摇之际,凭一人抵御秦国这么久,赵王迁也说他是“赵国的武安君”,要不是赵国高层腐朽无能,他的军事能力可不是一般“牛刀”就砍得掉的。虽然齐国不战而降,但是齐国在鼎盛时与强秦并称东西二帝。就是因为这件事,被燕国乐毅联合五国连破七十余城(手动滑稽),打到最后只剩两城,虽然齐国复国,但是实力大损,同时受损的还有燕国同盟军,给秦提供契机。
至于,怎么见匈奴和南越就不行了,气候原因和战术原因。打击匈奴,在中原政权拿不出足够的骑兵前主动出击就是玩猫鼠游戏,不能做到歼灭游牧有生力量。百越之地文明发展程度落后,遍地密林,气候潮湿,多疟疾,而且秦军主帅也是笨。百越军队因地制宜打打伏击什么的,在密林中寸步难行阵形散乱的秦军很难像中原战场那样大杀四方了。
所以印证那句话,是野蛮征服了文明!中原六国已经开化了,怎么会是一群疯狂野人的对手,其中包括大量戎骑兵和蛮族山地步兵,秦军的野蛮屠戮,抢劫强奸,掘墓,还有活埋俘虏作为人殉,官吏的疯狂压榨,强制兑换秦半两,严刑峻法,天下苦秦久矣!秦始皇到处跑就是所谓安抚,其实那个时候小规模反抗已经如火如荼了,结果死在路上!二世上台更是无法无天,终究大泽乡起义了,可笑秦竹简被投入里耶的井中。
虽然,在长期战乱后应该立即将军队大量裁员以产生劳动力恢复生产。农业社会粮食是大问题。从现在的角度看,秦始皇的很多构想和举措十分有远见,功不在当代但利在千秋。秦的速亡外部原因占主要吧,这些外部原因汉都没有。秦的制度要真是暴政,汉怎么还照搬继承?对于“隐宫徒刑”的解释,现在有不同看法。这完全是正规军作风,所以“徒”应该是军队。从大的层面上来看,同意冷大的说法。
得建立这些制度的初衷应该不是让”地方豪强分享权力“。这应该是结果而不是初衷。其实就军国主义来说,这种状况汉初并不比秦代轻。汉初大封功臣、士兵,这个数量是很大的,在当时构成一个军工集团,社会势力非常大。汉初的丞相一直都是开国功臣或者他们的子孙担任,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汉武帝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