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家骏
《筑路》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格夫斯基的著名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最精彩的一段,它独立成文加了这个标题,受到广大文学青年的热爱.其中,不但保尔·柯察金的形象具有极大教育作用,而且艺术写作上的成就也是创作者借鉴的宝库.
一
《筑路》描述了1921年秋末到12月中旬期间,修筑由波雅尔卡车站至林区的铁路支线的艰巨劳动。这时期总的情况是:
苏维埃国家捍卫十月革命成果的国内战争结束后,1921年开始过渡到和平建设、医治战争创伤时期。当时由于连年战争(四年帝国主义大战和三年反武装干涉的战争)和反革命的破坏,给新建立的苏维国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工业被极度破坏,大多数工厂停闭,矿山矿井被毁掉,1920年大工业产量只及战前产量的六分之一。1921年生铁产量只有17.6万吨,等于战前产量的3%。运输业破坏严重。燃料出产不够供应。农业困难也极大。战前沙俄时代粮食产量就不高。但1920年产量只到战前的一半。许多州、区发生歉收。因之,轻工业和日用品如面包、衣服、靴鞋、火柴、煤油等等非常缺乏。除去经济上的因难,被击败的反革命白卫分子,还散藏在乡野间,进行破坏、暗杀、挑拨,组织匪帮到处流窜劫掠。富农分子借着一些农民群众对经济困难和对余粮征集制的不满,大肆煽动,分裂工农联盟。1921年3月在喀琅施塔得发生的反革命叛乱就是反革命势力企图利用小资产阶级的不满情绪,颠覆苏维埃政权的典型事件。其他如在乌克兰、西伯利亚、唐波夫也发生过反革命叛乱。
为了恢复国民经济振兴工农业,在1921年3月召开的布尔什维克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提出了由余粮征集制过渡到粮食税和由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英明决策以巩固工农联盟,活跃经济奠定强有力的工业基础。为实行恢复国民经济的政策,布尔什维克同机会主义分子进行了有力的斗争。到1922年3月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总结一年来执行新经济政策的效果时,富农土匪的破坏活动已肃清,工业、农业、对外贸易、运输各业大大高涨。
《筑路》就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最困难时期布尔什维克党所领导的艰苦斗争。1921年乌克兰首都基辅刚刚镇压了一起即将暴动的反革命叛乱之后,面临燃料奇缺的紧张局面。本来林区伐木场堆着21万立方米的木材,但伐木场离波雅尔卡火车站还有六俄里,如果用5000辆马车一天运两趟,也得一个多月,但,这里根本没有几辆马车,况且附近还有奥力克匪帮时常出没。因此基辅省党委和苏维埃省执委会决定:在三个月内,要从波雅尔卡车站修一条七俄里(一俄里等于1.06公里,七俄里等于7.42公里)长的窄轨铁道直通伐木场的尽头,这项工程必须在1922年元旦以前完成。为此至少要动员350个工人,分批去,两星期一换班。他们首先动员了基辅工人区索罗明克区的共青团员,到这样艰苦的地方去筑路。否则,冬季即到,千万居民将受严寒袭击。保尔·柯察金当时在基辅铁路总工厂任不脱产的厂团委书记,他与同志们一起参加了这场筑路劳动。
二
《筑路》节选的是小说第二部第二章的第三、四、五、六、十二、十三先共六个大段。
第一个大段描写筑路时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条件以及筑路队领导方面采取措施克服困难的斗争精神。这分五节:
第一节写劳动时的自然环境与人们奋勇劳动的精神。
小说开始点明是在深秋阴雨连绵的时候筑路的。在风景描绘中,不仅画出了秋雨中森林的油画,而且强调了雨“打着人的脸”,云“密”且“低”,林木“已经光秃了”,老树“阴郁地站着”。总之森林“美丽的衣裳”被剥下,树木“枯瘦的身体只好光秃秃地站在那里。”这种描写烘托了令人不畅快的荒凉气氛,为的衬出劳动的自然条件的恶劣。写完这幅远景画,又写另一幅劳动场面的中近景画。这幅画的背景是小车站。写车站用“孤独”、“隐在树林里”、只有“石头站台”,形容劳动地点的荒僻。正是在这样的图画基础上,课文才进一步表明自然条件的恶劣:“粘泥真讨厌,在靴子下面不住叭哒叭哒地响着”、“细雨不停地下着,寒冷的雨点浸透了衣服。雨水冲破了人们的劳动成果”,“衣服都淋透了,又重又冷”。从天上(雨)到地下(泥),从衣外到衣内,从衣着的重量到温度,从雨对人身体和劳动带来的麻烦到劳动成果的被冲坏,多方面显示出自然条件造成的困难之严重。但是,革命者的劳动并不减弱:“像蚁群一样地忙碌着”。是说人照样很多,劳动得很卖劲;“疯狂地掘着土,铁棒和铁锹碰着石头,发出了咔喳咔喳的声音”,是说人们劳动中充满忘我的精神,没人闲逛,没有聊天的说话声;“每天都一直工作到很晚才下班”,是说经常如此地抓紧时间奋战。这里,从状态、声音、时间上写出革命者不顾恶劣的自然条件,为革命而英勇劳动。他们的劳动没有白费,“新开的窄长的土路,一天长过一天地伸进了森林”。用劳动成果的显著,反映出了人们战胜自然的精神和效果并以此结束第一节。 .
从第一节向下一节过渡是自然的。
第二节写生活条件的恶劣以显示筑路队人员的顽强刻苦的精神。
这节先写一般队员的住、吃条件。队员们住的是离车站不远的石头房子。房子只剩下“骨架”,就说明了它的破。原因是匪帮把里面可搬动与可拆卸的东西全抢光了。这里还暗示着它的不安全。炉门变成“大黑窟窿”,门窗变成“张口的大洞”,屋顶能“看得见房椽子”,都具体描写了这座石房子破到何等程度。总之“唯一残留的东西就是四个房间的水泥地面”.这是卸不掉枪不走的。400名工作队员住在这里,再加上恶劣的天气,其条件就可想而知了。他们睡觉条件可概括为:一是湿,“穿着给雨琳透了和沾满了泥浆的衣服,躺在这块地上睡觉”;二是硬,水泥地上只“铺着薄薄一层麦秸”;三是挤,“400人”“紧紧地挤着”;四是冷,大家“用体温来相互取暖”,且“冷风不断地从破门外面吹进来’;五是吵,“雨点像打鼓似地打着屋顶上残存的铁片”。队员们吃的也很差,吃饭地点是“东倒西歪的板棚”;早上“喝了茶就到路基上去工作”;“午饭每天都是素扁豆汤,和一磅半像煤一样黑的面包。”吃的量少,质劣,粗硬而无味。总之,“天天是这些,真是单调得要命”。这是因为当时只能供应这么些。写吃的条件,反映出了那时代普通的困难特点。以上说的是一般队员,至于领导人员和技术人员呢?同样很差,吃的和大家一样,不言而喻,省去未写。住的呢,两个技术指导员住在站长家里,筑路工作队党委书记托卡列夫住在肃反工作人员何里瓦家里。小车站本来就很小,而且在倔僻荒凉的地方,站长家也不会优越。在上述的生活条件下,“工作队以无比顽强、忍受着饥寒痛苦”,发扬着艰苦奋斗的作风,劳动并不减弱,“路基一天比一天更向森林里延长了”。用劳动成果和生活条件对比,更显出工作队员那种英勇顽强、不怕艰苦、忘我劳动的革命精神。
第三节写困难越来越多、越严重和为完成筑路工程而进行的斗争越来越尖锐的紧张局面。
这一节写了四个困难。
一是概述说的已有两起十余人开了小差。一来说明有人经不起考验,二来说明困难确实很大,长此以往不但纪律不能整饬,而且如果队伍拉垮,任务则无从完成,这个困难有待解
决。
二是展开情节具体描述的“火车没有带来面包。”这是一次“打击”,它关乎全体人员的生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领导人托卡列夫急了,一切在急促发展,情节推进很快,情节围绕托卡列夫开展:托卡列夫得知此消息是被“叫醒”的,得知后“坐”了起来,“使劲地搔着胳肢窝”,并“对自己嘟哝”,之后“慌忙穿起衣服”,又是叫飞快进屋的何里瓦“快,打电。话”,又是“警告”杜巴瓦“不许告诉任何入”。从托卡列夫一系列的动作中,可以看到“没有面包的事”多么急迫、严重。接着写托卡列夫与朱赫来通电话,先是“急得直跺脚”,后是“非常生气地从听筒里对他喊”。这就加重了事件的严重性。尽管面包问题解决了,但没保证今后不发生类似事件。
三是枕木没有了,铁轨和车头运不到工地。
四是接班人还没有着落,“要叫这些已经精疲力尽的人继续做下去是不可能的”。
这一节从食品和生产材料的缺乏,到劳动纪律的难以维持,显不了筑路的异常艰苦。
第四节写筑路工作队领导方面经过会议研究,派出人分头办理各种急事,以解决问题。
第一大段最后用“雨还在下着”一句独占一自然段作结,既照应了开头的“秋雨”,又意味深长地暗示出各种困难仍在继续着。
第二个大段描写主人公保尔由于掉了靴底去厨房烤脚,于是先遭到误解、后受到同情与关怀的情况。通过这件事更具体地显示了筑路时的艰苦。在厨房里保尔和炊事员和奥达加的交往场面表现了无产阶级对共产主义劳动态度的要求和崇高的阶级友爱,也表现了主人公任劳任怨的性格。
这一大段分四小节:
第一节写保尔停下劳动进厨房的原因。这一节从保尔感受的角度,表现出当时物质条件的困难和工作条件的恶劣,以细致具体的特写镜头,补充了第一大段的概括描写。保尔是小伙子,本来有劲,但“费了好大力气”才拔出一条腿,可见工地上烂泥之深。他是先觉得“脚底下分外凉”,进而“才明白”烂靴底掉在泥里,这时,赤脚“浸在冷得刺骨的泥浆里”。在此以前,烂靴子“一直”是“湿”的,“一直”“往里进泥”。两个“一直”说明过去保尔就是在这样条件下英勇劳动的。现在情况更严重了,不得不去厨房烤脚。
第二节写奥达加对保尔的误解。这一节先用几笔粗线条刻画出奥达加的形象,交代她的身分,描述她健壮的身体,介绍她劳动得很好。再通过奥达加的话语表现她对懒虫的厌恶。奥达加误认为来厨房的这个小伙子是逃避劳动找舒适的。所以对保尔“轻蔑”、“挖苦”、“教训”。这里说明舆达加在要求人们应该有共产主义劳动态度。一个炊事员的助手尚且有这样高的觉悟,别的可想而知。
第三节通过保尔与老炊事员对话,表现出保尔在被人误解下,不发火、能任怨、很耐心的性格。这段对话中没有奥达加插入,但给她敲了边鼓,解除了她的误会。
第四节由奥达加送给保尔长统套鞋写出了无产阶级对阶级弟兄的深厚阶级感情。这一节写奥达加的表情、言语和动作,合情合理,情节发展得很自然。奥达加先是“难为情”,感到自已误解穿着破靴劳动的保尔,该有多么不对;进而“道歉”,进而“用内行的神气”看靴子,接着说出一段同情的话;末了“放下”切菜工作。“拿”来长统套靴,并外带一块包脚的“厚”布。奥达加的体贴入微一不是赎误解的内疚,二不是高踞人上的怜悯,而是为了工作发自内心地对阶级兄第的帮助。
第三个大段写从城里回来的托卡列夫向积极分子交待情况和提出布尔什维克的要求。这一大段在情节上直承着第一大段,是下一个大段的前奏。这是一个过渡性的段落,也是一个关键性的段落。托卡列夫去城里的事之一是让组织好的第二班人来换班,但落了空。所以回来时“气忿忿地”,告诉大家的消息也是“令人不愉快的”。这一大段要表现的内容全在托卡列夫的报告和报告时的音调与神态中。他除讲到一般情况中的混乱外,特别用直率、亲切、果敢的工人语言讲到第二批人还没召集好和没人换班的严重局面。同时号召同志们在上冻前把路修过泥塘,完成它。他说的“我们不要命,也要把这条支线筑成。要不,我们还能叫布尔什维克吗?”一段话,表达了同志们的决心,表现了共产党人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写托卡列夫讲话时,着意写了他的声调(由平常的沙哑,变成绷紧了的钢丝的响声)和神情(皱着眉,双目发光),显示他的决心和顽强性。
第四个大段写在传达党团员继续留下筑路的全体会议上对逃兵叛徒的斗争.分五小节:
第一节写会场的狭小与人挤。
第二节写托卡列夫作报告及其反响。托卡列夫在“结语“中要求所有共产党员和共育团员明天继续留下不换斑。这出乎人们意料,像“一个晴天霹雳“。说它是霹雳也是形容“结语”的有力量,并且用他“挥了一下”的“手势”加重这个力量。接着课文从声和光上写人们对此报告的反响,渲染“吵”(先是使什么也听不见,后是吵声越来越高),和“灯光弄得摇曳不定”,表现骚动。尽管有辩论、争吵但“决心逃跑”的“只有一个人”,这说明党团员中尽管有些人思想暂时通不过,但绝大多数都是服从党委决议的。至于那“一个人”,文章揭露他的反动与恶劣,说他在“愤怒”、“漫骂’,他说的话是“喷”出来构,其中充满非常令人厌恶和憎恨的字眼。他把劳动污蔑为“去充军,做苦工”,可见他的敌视态度:他把继续劳动者叫做“傻子”,可见他有的是剥削阶级的“聪明”;他说他“只有一条命”,可见这是个怕死鬼。一个绝对个人至上、敌视社会主义劳动的反动家伙和叛徒,这只能从反面教育
大家。无政府主义必然滑向反革命。可见,必须养成自觉遵守劳动纪律的良好品德。
第三节写筑路队领导的对策和对叛徒的批判。奥古涅夫划火柴,包含着对叛徒的轻蔑,把叛徒置于光亮下加以暴露.作者讽刺地写出在光亮下叛徒的丑恶嘴脸和出身资产阶级的反动劣根性。潘克拉托夫的演说批判了叛徒、控制了局面、引导了群众。他说话“声音很粗“,看人“眼睛狠狠地“,表现出他性格的果敢、泼辣。他的演说,开始用两个问句,指出叛徒说的是“胡说八道”,党的任务不是“充军”。他不只斥责叛徒,而是向大家讲道理,指出:一、劳动岗位不能离开;二、反之,如果都走,就会有许多人冻死;三、革命思想与纪律不容许叛徒存在这是从革命出发、从为大多数人民服务出发、从维护革命思想的纯洁和纪律的严明出发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表现。
第四节揭露这个穿城市衣服的会计儿子决心叛变的反动嘴脸。他交出了团证,一心逃走。从他的话语中可以看出这个家伙灵魂的反动丑恶.他把个人健康置于革命之上,公开与人民为敌。
第五节写革命群众与广大党团员对叛徒的斥责与鄙弃。这一节把这斗争场面的情节推向了高潮。两个阶级、两种思想的斗争达到最尖锐的地步。叛徒的声音“给整个房里突然发出的斥骂声淹没了”,意思是叛徒激起了全体的愤怒,并在革命愤怒的海洋中淹没。大家斥骂他是“叛徒”,这揭出了问题的本质,斥骂“他加入共青团,为的是升官发财”,这揭出了他“入团”的反动动机,厉声齐呼“撵他走!”这表现了对叛徒的憎恨,斥骂他是“传染伤寒的虱子”,这表现了对害人虫和寄生虫的极度蔑视。大家在他出门时“像回避传染病病人一样”,让出路,表现了与叛徒划清了明显的阶级界限。这个扔掉团证的家伙出门时“低着头”,显出了无比的孤立.出门后,“门就砰的一声关上了”。他被清洗出革命的队伍,他扔下的团证被烧掉,从革命队伍的名单上消除了他,结束了他的政治生命。这一节里写对叛徒的斗争,显示出经过正反教育,筑路队的革命性和团结增强了,思想提高了,这为后来胜利完成.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个大段透过铁路路基修筑进展的迅速显示工作队奋勇劳动的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这段分两小节:
第一节写在新的艰苦情况下筑路工程的进展。新情况是:建筑已进行到离车站四公里半的地方遇上了土坡(比平地要付出更多劳动);12月份已上了冻,人们只得“砍”着地面;匪帮曾经来袭击筑路队(删节的原小说第二部第二章第七、九两节描写了这情况),筑路队还得带枪自卫;工程师瓦库林科被匪帮袭击吓跑了。但是人们奋勇劳动,“愤怒他用锹砍着地面”。巴多斯金工程师两次预计的筑路时间,都被工程的迅速进度所突破。从他说的“我一生压根儿就没有在这样的情形下筑过路,而且没有跟着这样的人一起筑过路”;一句话中可以看出,在异常艰苦的情形下,由布尔什维克思想武装的人来筑路,完全突破了常规。然而,这在社会主义时代又是完全合乎规律的。因为他们是在为人民服务。所以,冷、工程艰巨、匪帮袭击,都吓不倒英勇战斗的社会主义者。
第二节从人们谈论的保尔身上,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保尔穿的是“一套乱凑的服装”,脚趾头“总是一齐露在外面“,大衣被开小差的家伙“偷去了”,睡觉是躺在“水泥地上”。但是他“是一个热血的青年”,忍受艰苦可以到生命终止。在异常艰苦的时刻,人们不但坚持下来,而且还说笑话,“大家一齐笑起来”。这显示出他们旺盛的生命力和乐观的革命精神。
第六个大段用朱赫来称赞的话语对英雄筑路队作崇高评价。朱赫来说:“他们真是无价之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啊!”这不仅点出了小说的书名,并且总结本课的主题思想: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就是“无价之宝”,这样的战士就是在艰苦奋斗中百炼成钢的。
三
这段文章是节选长篇小说中的几个片断而组成的,但前后又联成一个整体。因此可知它第一个表现上的特点是由情节内在的联贯性把不同场面、镜头扭结在一起,第一大段写秋雨下劳动条件的困难;第二大段写保尔靴子烂了;第三大段写领导人开会解决困难;第四大段写与叛徒的斗争;第五大段写路基进展很快;第六大段写上级领导视察时的观感。各段之间从表面看,各自有相对独立性,各自构成单独场面。像多幕剧中的一幕,但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它们有内在的关联。情节不是各不相干的。从“雨还在下着”(第一大段结尾)到保尔靴子烂,不但在气候上联接,而且后者也是对前者所说困难的具体化。既然有重重困难,自然有第三大段写解决困难的会议。而会上又着重谈及没人换班,这就引出第四段中的要不要继续留下来干的问题。叛徒的出现是从反面说明这个问题。而从正面,则是由群众斥责叛徒作出了继续干下去的答案。所以第五大段中路基进展很快,自然就引起了第六大段中朱赫来的“严肃的敬佩、爱护和自豪的表情。”这样的结构方式表面上是“松散”的,但内在的联系是紧密的。它的好处是在各场面或段落之间留下广阔天地供读者去想象,在场面或段落的联结上供读者去思索和深入玩昧。
《筑路》写了400人、出秋到冬、长达七俄里的劳动;包括了上自领导人、下到群众的活动;从气候到生活,由劳动写到政治斗争;外面牵涉到省城,内则深入人们内心;有单独活动的登场人物就有十六七个,还要显出各人的身分、姿态、声音;大的画面囊括整个森林,小的画面只写掉底破靴。如此复杂多样的题材内容,组织进作品并使之各得其所。因此可知本文第二个表现上的特点是高度概括与具体描绘相结合。在叙述上有“新开的窄长小土路,一天长过一天地伸进了森林”这样简括的一笔带过;有“人们吵得简直什么也听不清了。人体的晃动把暗淡的灯光弄得摇曳不定。由于昏暗,看不清人的脸,吵声越来越高了。……”这样的抓住光影和声音的特点概括出120人开会的激烈动荡场景。在描绘上有简练几笔的淡墨画:“小车站孤独地隐在森林里。它有一个装卸货物的石头站台。一条新开的土路一直从这里通到森林。人们在新开的土路周围像蚁群一样地忙碌着。”描出一幅极深远辽阔的远景镜头,也有保尔靴底掉后“一只赤脚被浸在冷得刺骨的泥浆里”,“他从泥里捡出那片靴底,失望地看着它”这样细致的特写镜头。筒练概括的同细致描绘的纵横交替,组成一幅幅画面,把要囊括的丰富材料组织了起来。这样详略得当,有一般又有个别,有宽广的描写又有细微之处。
《筑路》由于幅度广,囊括材料多,势必不能事事都交代来龙去脉,不能对每个人物及其作为与心理介绍原委与结局。小说既然带有自传体的性质,有些事件是作者亲身感受的,那么,自然会时时流露出自己的观感。但流露多则不利于交代、介绍;不流露则介绍、交代是机械的而不感人。因此可知本文表现上的第三个特点是艺术描写的客观性与插笔和叙述中的主观色彩相结合。关于前者,是说小说不用作者的愿望代替写生活进程,而冷静的让人物自己行动、说话、思考,从中交代出情节的脉胳和人物的活动,如写到托卡列夫得知火车没带来面包的消息,就由躺着睡觉到“坐在床沿,把他的长毛腿吊到地板上,使劲的搔着胳肢窝”。嘟哝了几句后“慌忙穿起衣服”;这时“像球一样的何里瓦滚进屋子里来。”托卡列夫对他说“快,打电话到特勤处去”。这里的描绘,全由人物自己活动构成此场面。作者没有空泛地说:“这件事,使托卡列夫多么急呀”。如是抽象的交代,则看不出人物形象和艺术画面。客观的描写,把托卡列夫开始听到消息后的镇静地对付临时突变和后来机智采取决策的性格特点表现了出来,也把何里瓦腿短、行动迅速表现了出来.既有了艺术画面,又交代了事件。关于后者,作者不是对一切漠不关心,在叙述、描写客观冷静的同时却有自己的感情表露与爱憎。在叙述与描写中,不时对人物、事件与画面进行评述。但这评述又不是以主观议论代替客观描写而是把自己感受与正面人物感受镕合起来。如客观描写秋雨、密云、秃树的同时,则说:“粘泥真讨厌,在靴子底下不住叭哒叭哒地响着:”这里“真讨厌”既是筑路队的感受,也是作者主观色彩的表露。其他如客观写每天的饭后说。“天天是这些,真是单调得要命”等等,均是。二者结合起来,既增强了艺术性又增强了感染力,使读者既身临其境又同主人公和筑路队产生同样的感受,在无形中受到教育。
此外,小说在刻画人物时勾勒外貌、突出个性动作、抓住言谈举止中的特征,都使形象活了起来。像何里瓦的好动,小李特克的面色,奥达加的粗腿与隆起的胸脯,托卡列夫讲演时声音的变化,挥手的姿势,潘克拉托夫的狠狠的眼光,都是具有个性特点的。小说在细节选择与描绘人既真实又含意深远,常用一个比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写叛徒扔的团证:“卡片像蝙蝠似地从桌子顶上落下来”,被烧时“硬卡片变成一个黑色的小管子”。写出了昏灯下纸片飞荡的特点和烧着后的样子,也结束了叛徒的政治生命,使人读了不忘。又如写何里瓦,说“他像水银那样动个不停”,一个比喻就显出了他好动的性格。小说写自然风景时,明暗浓淡合宜,俨然如一幅油画(如秋雨下的森林)。人物语言各有特色,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如奥达加同情保尔时说的话,充满温柔的语调,有不少叹词(吧、咳、呀、啊);叛徒谩骂的话则粗野,充满“见他妈的鬼”、“充军”、“打滚”这类肮脏字眼;托卡列夫作报告时的话,则非常直爽,用“豁出命来“,“用牙啃”表现出决心和顽强;等等。整个小说语言,词汇很丰富,表现方式多样.对话则多口语,描绘则纫细腻,写人物内心(如结尾处)则富有诗意。
四
这段文字出现了17个人物,有的是一般概括介绍,有的是形象描写或典型的概括。他们穿插在小说选文的前前后后,为了读者阅读附文眉目清爽起见,特依他们在文中出现的顺序列出人物表,作如下提要和补充:
巴多斯金:筑路队的技术指导员,工程师。这是一个“又高又瘦、两颊有着深深皱纹的老头子”。这个老知识分子愿意为革命服务,尽管在工程计划上有保守思想,但经过同工人一起战斗,深深受到教育,热爱和尊敬工人。
瓦库林科:筑路队的另一技术指导员,巴多斯金的助手,“一个矮胖子,他样子粗鲁,鼻子很大。”在艰苦考验面前他怕被匪帮的枪弹打死宁可犯法也不干了,后来逃回了城里。
托卡列夫:1903年入党的老布尔什维克,筑路工作队的党委书记,后来是保尔·柯察金的入党介绍入,并任索罗明克区党委书记.这个老人有灰白的眉毛,剪短的胡须,说话常用喉音。他嫉恶如仇,做事果断,是优秀的领导人。
何里瓦:车站“契卡”工作人员。他腿很短,跑起路来迅速得像皮球滚一样,为筑路员献着力量。
杜巴瓦:保尔的朋友,筑路工作人员领导之一。他曾因参加反党集团被撤销共青团省委委员职务。参加筑路时为普切尔斯基区团委书记。后来道德败坏,堕落为托派分子。
朱赫来:名叫费多尔。原是波罗的海舰队水兵,1915年入党的老布尔什维克。保尔走向革命的引路人。他在革命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臂膀,战争后期任省“契卡”主席。他是整个筑路工作的筹划者与领导者,此时正任州特勤处副主任。后来调去中亚前线。
小李特克:汽车司机,烈士的儿子,他父亲雅恩·李特克是谢别托夫卡卫戍司令,在镇反中牺牲。小李特克办事认真,整夜不睡地给筑路工作队送面包。
克拉维赤克:捷克人,面包师出身,保尔的朋友,富有管家才能。后来在与匪帮战斗中牺牲。
保尔·安德列耶维奇·柯察金:小说的主人公。
奥达加:巡道人的妻子,筑路队炊事员的助手,长得结实,富有阶级同情心。
一个上了年纪的老炊事员:曾帮助保尔向奥达加请求缝靴子,富有阶级友爱心。
潘克拉托夫:码头工人共青团书记,第一筑路队领导。后任乌克兰团中央委员、造船厂厂长,为人严格,原则性很强。
粮食委员会会计的儿子:逃兵,共青团的叛徒。
奥古涅夫:黑眉,鼻子有点翘,保尔的朋友,铁路工厂共青团书记。
霍姆托夫:筑路工人沉默寡言,脾气不大好。
特洛非莫夫:筑路工人.斜眼小伙子,当过镟工,开朗热情。
阿金:共育团省委书记,后为奥得萨省委书记,乌克兰团中央书记
刊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1973年第18期。
(注:本文作者已经授权本头条)
(马家骏 河北清苑人,1929年10月5日生,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原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原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原理事、陕西省高等学校戏曲研究会原会长、陕西诗词学会原顾问、陕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原常务理事、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陕西省教书育人先进教师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独著有《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美学史的新阶段》、《诗歌探艺》、《世界文学探究》等12种;与女儿马晓翙二人合著《世界文学真髓》、《西洋戏剧史》等4种;主编有《世界文学史》(3卷)、《高尔基创作研究》等9种;编辑有《欧美现代派文学30讲》等4种;参编合著有《马列文论百题》、《文化学研究方法》、《东方文学50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等40多种。
名列《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华诗人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剑桥《国际传记辞典》(英文第27版)、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国外俄罗斯学专家名录》(俄文版)、《陕西百年文艺经典》等4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