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听到“敬酒不吃吃罚酒”的说法,这句话在现在来说是比喻不识抬举、不知好歹。那么这句话源头出自哪里?它的本意又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们来聊一聊。
敬酒不吃吃罚酒最早出自那里呢?
经过查询,我们发现,这句话最早出自京剧《红灯记.赴宴斗鸠山》,里面是这样说的,“鸠山(威胁他)老朋友,要是敬酒不吃吃罚酒的话,可别怪我不懂得交情!"
上世纪,人们的娱乐活动较少,《红灯记》的流行,为这个谚语的流传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在大家常用来比喻不识抬举、不知好歹。
那么,敬酒、罚酒又是什么呢?
敬酒也被称为祝酒,是指在正式宴会上,由主人向来宾提议,提出某个事由而饮酒。在喝酒时,人们通常要讲一些祝愿类的话,甚至是专门的祝酒词。
敬酒之礼最为繁琐复杂,敬酒的次数、快慢、先后都是有讲究的,又有文敬、武敬、回敬、互敬、代饮等多种类型。
“罚酒”是中国人敬酒的一种独特方式,通常指多人饮酒时,未完成行酒令或因其它未完成事而败者被罚以饮酒。
演变到现在,“罚酒”的理由五花八门,迟到要罚酒,讲错话要罚酒,未完成约定要罚酒,游戏输了也要罚酒,通常多带有玩笑的意味。
无论是敬酒还是罚酒,通常都是以“三杯”为基础。这是因为,古人饮酒常常以“三爵酒”为礼,一为“献”(主人先喝一杯);二为“酢”,亦称“报”(客人回敬);三为“酬”(主人为劝客人多喝,自己必先饮以倡之)。
另外,“三”在古代哲学中具有圆满之意,一直到现在,几乎每一张酒桌、每一次酒席,敬酒、罚酒都以三杯为度,象征事事顺利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