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明朝京师顺天府失陷后,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若干政权,历经四帝一监国。当此之时,南明所面对的形势颇为类似于历史上的东晋和南宋:它们都占据着未受战乱残破的江南,都希冀凭借长江天险抵挡住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从而养精蓄锐,收复中原。而明末时期的江南,经过历朝历代的经营,早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人口稠密,物产丰富,财赋充盈,而江淮以南各镇的兵力仍有五十万之众。
按理说,凭此人力物力,南明即使不能“中兴”明朝,至少也应保持如东晋和南宋一般的偏安局面,与清廷对峙为南北朝。然而,历史却未能重演。弘光朝只存在了一年就土崩瓦解了,而此后相继成立的隆武朝和永历朝只能局处于浙、闽、粤沿海一带和西南边陲,苟延残喘。到公元1662年(清康熙元年)4月25日,永历皇帝朱由榔在云南被俘杀,朱明皇统彻底灭亡为止,南明总共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八年,而历史上东晋和南宋都延续了一百多年。
这时候很多人都不理解,这个时候的南明永元张煌言、黄公辅、史可法、阎应元等忠贞不二的名将,更有几百年都不出的军神李定国,为什么南明空有那么的名将和精锐士兵,却还是打不过只有十几万兵力的满清呢?其实这个很难去解释,有着很多的因素,比如清廷采取笼络明朝士绅和“以汉制汉”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抗清势力;明末许多官员腐败自私,毫无气节,甘于为清廷作“伥”;各地抗清势力不相联系配合,各自为战,被清军各个击破;南明内部文臣武将目光短浅,常常争权夺利,内耗不断;等等。
但最主要的因素还是上面所述外、内原因,而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弘光朝“以偏安保偏安”的方针政策的错误。十七世纪中期的中国没有出现又一次南北朝的局面,南明没能成为东晋、南宋,这个历史结果正是由南明自身、主要是弘光朝君臣造成的。
当然我们这里不是说南明灭亡的原因,而是说说南明那些名将们的结局都是如何的呢?正所谓“甲辰八月辞故里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尽鸱夷!”
李定国,字宁宇(或云字一人,初名如靖),南明永历政权抗清名将,陕西榆林(或作延安)人,其被誉为大明王朝最后的军神。李定国原是张献忠的养子,在张献忠发动陕北饥民起义之时,他为张献忠立下了很多功劳,比如平定黔滇,为张献忠打下一片片的疆土,之后在张献忠死后,李定国归顺南明,之后出兵八万攻湖南,先取沅州(今湖南黔阳)、靖州(今湖南邵阳),继攻广西桂林,大败清军,逼得清军主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
李定国七月初占领桂林,随后,直下柳州、衡州等四州,兵锋指向长沙。清廷闻讯大惊,增派十万大军驰援。为避清军锐气,李定国暂时撤离长沙外围,退守衡州。清军主帅、亲王尼堪率军尾追,李定国设伏将清军团团包围,四面猛攻,清军大溃,尼堪被阵斩,全军覆没。此后,李定国取得桂林、衡阳两大战役的胜利,使南明的抗清斗争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但可惜的是,由于当时大西军的首领孙可望妒嫉李定国桂林、衡州大捷之大功,于是他想尽办法逼走了李定国,但是孙可望本人却毫无军事才能,于是造成宝庆战役中的失利,由此南明失去了这次最好的统一全国的机会,在这之后明军在四川、湖南、福建三个战场上没能扩大战果,陷入了与清军相持的局面。
永历七年(1653年)、永历八年(1654年)李定国率军两次进军广东,与郑成功约定会师广东,一举收复广东,但这次却还是被他人所害,清廷在永历七年、八年招降郑成功,郑成功为了不破坏和谈,消极与李定国会师,最终导致肇庆战役跟新会战役失败,结果李定国再次失败,明朝也再一次失去机会。之后李定国就一直没有太大的进展,由于周边的将领和朝堂上的官员都在忙于党争,李定国只能一人在西南边陲与清军周旋。
即使到后世云南人仍然视李定国为滇中的脊梁,晚清革命党人起义,蔡锷等仍以李定国为榜样,章炳麟说:“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
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汉族,南明儒将、诗人,著名抗清英雄。
公元1645年,清军大举南下,连破扬州、南京、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杭州等城。宁波城中文武官员有的仓惶出逃,有的策划献城投降。二十五岁的张煌言,挺身而出,投笔从戎。当时,刑部员外郎钱肃乐等率众集会于府城隍庙,张煌言毅然参加,倡议勤王,集师举义。并奉表到天台(今浙江台州天台县)请鲁王朱以海北上监国
次年,张煌言与张名振待局势稍定后,重返浙东与舟山地区,组织招募义军抵抗满清。
之后张煌言并与郑成功配合,亲率部队连下安徽20余城,坚持抗清斗争近20年。堪称“一代完人!”
康熙元年(永历十六年、1662年),张煌言又将义军移驻沙堤。其时,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建立郑氏政权。而鲁王则身居金门,故郑成功对其衣食供奉“礼数日薄”。张煌言虽对鲁王仍忠心不贰,且“岁时供亿”不绝,但又“虑成功疑”,故“十年不敢入谒”鲁王。待到张煌言“及闻桂王败亡”后,便“上启鲁王,将奉以号召”。但没有得到郑成功的支持。
五月,郑成功突然病逝于台湾,致使抗清斗争形势更为严峻。张煌言则转战于宁海临门村一带。这时,清廷浙江总督赵廷臣趁张煌言义军处境艰难之际,再次写信招降,张煌言不为所动,并回信拒绝。十一月,鲁王薨于金门。于是,张煌言只得转战于宁海县临门村一带。还师临门,更使张煌言感慨万千。这时,清廷浙江总督赵廷臣乘张煌言义军处境艰难之际,再次写信招降,张煌言不为所动,并回信拒绝。
康熙三年(1664年)六月,张煌言见大势已去,散军于南田之悬嶴,隐居不出。于清康熙三年被俘,后于杭州遇害,就义前,赋《绝命诗》一首。谥号忠烈
黄公辅,字振玺,别字春溥,新会杜阮镇杜阮乡(今属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人,明朝官员、南明新会抗清义军领袖。
隆武二年(1646年),南明隆武帝被清兵掳去杀害;桂王(原永明王)朱由榔即位于肇庆,称永历帝;当时朱聿又在广州即位,称绍武帝。但大敌当前,同室操戈,以至清兵攻陷广州,绍武帝自杀,永历帝西奔。广东各地义军纷起勤王。
黄公辅与王兴起兵新会,约陈子壮、陈邦彦、张家玉各路起义军,谋攻广州。 次年各路起义军皆被清兵打败。 而新会县知县林凤翱率兵到杜阮叱石搜捕黄公辅,却被起义军捕杀。后黄公辅投奔永历帝,历任太仆寺少卿、通政司左通政、待经筵、刑部左侍郎、署尚书事等职。他在辅助永历帝旁期间,次子黄笃豫为保卫永历帝还都战死浔州。
永历四年(1650年)奉命与李元胤、马吉祥驻守三水县,兵败,永历帝西走南宁,公辅退入深山。
永历八年(1654年)南明安西王李定国率军入粤东进,公辅长孙黄确被任为监军, 联合王兴的队伍攻新会城。未胜,李军撤走。黄公辅与王兴奉明裔南唐王朱聿锷(鐥) 于台山汶村,储备粮食,铸造器械,继续抗清。他曾致函延平王郑成功相约筹组闽粤水军,并派孙黄确赴云南向永历帝进“蜡表”禀呈联郑计划,被任为兵部尚书总督水陆义军,御赐上方宝剑,奉命召集义军会合定西侯张各振,虎贲将军王兴所部,打算从水道配合郑军袭取南京。事泄,清平南王尚可喜派大军围攻汶村。
永历十三年(1659年)正月初七,清平南王差人致书公辅,促其投降,公辅即作《复平南王书》,表白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永历十三年(1659年),清兵围攻台山汶村,黄公辅与将军王兴自焚,终年83岁。据杜阮黄氏族谱有记:“自焚于百花寨(即台山汶村,也称绣花针寨),骸骨不归”。后来黄公辅的次子黄笃豫也战死浔洲,长孙黄确则殉节广州,可以说黄公辅一家皆是满门忠烈。
史可法,字宪之,号道邻,汉族,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拥立福王朱由崧(弘光帝)为帝,继续与清军作战。官至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
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多尔衮将军事重心东移,命多铎移师南征。这时弘光政权内部正进行着激烈的党争,爆发太子案,驻守武昌的左良玉不愿与李自成正面交战,以“清君侧”为名,顺长江东下争夺南明政权。马士英被迫急调江北四镇迎击,致使面对清军的江淮防线陷入空虚。史可法时在扬州虽有督师名义,却实无法调动四镇之兵。一月中,清军破徐州,渡淮河,兵临扬州城下。
四月二十五,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在扬州率老百姓抗击清兵,不久后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当时正值夏天,尸体腐烂较快,史可法的遗骸无法辨认,其义子史德威与扬州民众随后便以史可法的衣冠代人,埋葬在城外的梅花岭。
史可法死后南明朝廷谥之为“忠靖”。清乾隆帝追谥为“忠正”。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阎应元 ,字丽亨,汉族,直隶通州人(今北京通州),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江阴抗清三公之一。
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任江阴典史期间,率十万义民,面对二十四万清军铁骑,两百余门重炮,困守孤城八十一天,使清军连折三王十八将,死七万五千人,史称江阴八十一日。城破之日,义民无一降者,幸存者仅老幼五十三口。阎应元被俘后坚决不向清廷贝勒下跪,被刺穿胫骨,“血涌沸而仆”,终英勇就义。
李来亨(?-1664年),米脂人,李锦义子。
永昌二年(1645年)随李锦联明抗清。永历七年(1653年)出没于湖北省兴山县的茅麓山,称夔东十三家。永历九年(1655年)立“圣帝行宫碑”。永历十年(1656年)十二月封临国公。顺治十六年清军深入云南追击永历帝,李定国势孤,他与诸将攻重庆,牵制南下的清军;康熙元年(1662年)清军集中主力,分路进攻;他奋战数年,最后据守茅麓山九连坪(今湖北兴山西北);康熙三年(1664年),清兵围茅麓山,来亨举家自焚。
李来亨的一生为生存、为尊严、为国家、为民族、为忠义而奔波奋斗。前期跟随李过反抗当时已经腐朽堕落的明朝统治,后期率领军队与灭绝华夏衣冠打断汉人脊梁的满清政权作斗争。李来亨的军事抗清生涯占据了他大部分领兵岁月,可以说他的一生主要光阴都是在与满清作斗争中度过。虽然最后自尽而死,但他抗清御侮的英雄气概、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杀身成仁的民族气节,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堵胤锡(1601年-1649年11月26日),又写允锡,又名锡君,原名灵授,字仲缄,一字牧子,号牧游。
清军入关后任南明兵部尚书,封光化伯。在湖南、江西、贵州、广东、广西等地进行反清活动。遭瞿式耜、李元胤的猜忌。堵胤锡等人主张联合大顺军和大西军,何腾蛟、瞿式耜则排斥农民军。瞿式耜同党的丁时魁、金堡等上疏劾奏他在湖南“丧师失地之罪”。最后的结局就是起义军出走,南明再一次陷入混乱中。
永历二年(公元1648年)四月,北书(清政府招降书)至,谓“大者王,小者侯”,胤锡严辞拒绝。八月,他率部克复衡州和湘潭。十一月,他再任兵部尚书,帝赐印剑,令其总督军务。永历三年四月,胤锡率部与清军战于衡州的草桥,不利,退驻来阳。
北书又至,胤锡痛哭,坚决拒绝。五月,胤锡部与清军在麻河对峙,他刺血书疏,把刀藏靴中,对诸将说:“此战如不胜,我只有以死报国了!”将士们深受感动,主动出击,斩杀清兵无数。不久,湖北、广东的警报陆续传来,胤锡请求出兵,帝特赐龙旗十二,征调天下兵马粮饷,加封胤锡为上柱国、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七月,胤锡率部驻平梧,征调滇、黔、西广、巴蜀各镇发偏师出楚。这时各路将帅骄惰,士卒疲乏,又染疫瘴,不应调。胤锡就把忠贞营分为两营,各以万人从征。八月,平定南寇和徐彪之乱。十月,胤锡率军驻浔州(今广西桂平)。
因连年征战,胤锡积劳成疾,常常吐血。他望阙再拜,写了遗疏送给皇上,愤激之情溢于言表。这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胤锡逝世,年仅49岁,三军恸哭,如丧父母。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 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隆武政权灭亡后,郑成功避走金门,然后开始于沿海各地招兵买马、收编郑芝龙旧部,更在南澳募集了数千兵力。1647年(清顺治四年,永历元年)一月,郑成功在小金门(今日金门县烈屿乡),以“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之名誓师反清。
1647年(清顺治四年,永历元年)七月,郑成功会同郑彩部队攻打海澄,失败;八月,郑成功又与郑鸿逵部合围泉州府城,清漳州副将王进率援军至,郑军不敌败退。
1648年(清顺治五年,永历二年),南明浙江巡抚卢若腾等人来归,郑成功蓄积实力后再次出击,攻克同安县。五月,郑军围攻泉州;七月,清朝靖南将军陈泰、浙闽总督陈锦、福建提督赵国祚等转而攻击同安,郑军不敌,守将、军民死伤无数。不久,清朝援军抵达泉州,郑成功乃解泉州之围,怆然退回海上。同年,清朝江西总兵金声桓、王得仁于江西起兵反清,清朝广东提督李成栋亦投向永历政权,使反清复明的声势一时大涨;只可惜各方反清势力在彼此没有默契、各自为政的情况下,大多沦为地方性的抗争。不久后,清廷压制了江西的金声桓、王得仁势力;广东李成栋军亦于次年(1649年)灭亡。
1649年(清顺治六年,永历三年),郑成功改奉永历年号为正朔;永历帝即册封其为“延平王”(郡王),从此亦有人称成功为“郑延平”。
1650年(清顺治七年,永历四年),郑成功族叔(一说族兄)郑彩、郑联的军队领有厦门。郑成功退回闽南之后,为了拓展实力乃借口郑联在厦门横征暴敛、使民不聊生;采取施琅的献策,用计图取厦门。同年中秋,郑成功趁着郑彩离开厦门的时机,前往厦门拜访郑联,郑联大意并未设防,惨遭刺杀身亡。不久,郑彩得知郑联的死讯,更加不敢与郑成功作对,回到厦门便将兵权都交了出来;郑成功自此接收了郑彩、郑联大部分的部队,并且实际取得厦门、金门作为根据地。1650年(清顺治七年,永历四年)农历十一月,清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率数万铁骑攻入广州;郑成功奉敕南下勤王,令叔父郑芝莞留守厦门。十二月,郑成功抵广东揭阳,与郑鸿逵会师;两人商讨后,决定由郑成功继续率军南下勤王,而郑鸿逵则移师往厦门协防。同年,鲁王朱以海在阁部曾樱等人陪同下,来到厦门投靠郑成功,被安置在金门。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顺治帝崩,皇三子康熙帝继位;郑氏降将黄梧向当权者鳌拜建议“平贼五策”,内容包括长达20年的迁界令,自山东至广东沿海二十里,断绝郑成功的经贸财源;毁沿海船只,寸板不许下水;同时斩成功之父郑芝龙于宁古塔流徙处(一说斩于北京菜市口,即今府学胡同西口,元代以来的刑场);挖郑氏祖坟;移驻投诚官兵,分垦荒地。
郑成功接连听闻噩耗,加上在台将士水土不服人心惶惶,其子郑经又在澎湖与乳母私通,使得郑成功内外交逼,于1662年(清康熙元年,永历十六年)五月初八急病而亡,死前大喊:“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抓破脸面而死,年仅39岁。然而根据夏琳《闽海纪要》和江日升《台湾外志》的记载,郑成功病情一开始并不严重,还能看书、观台、饮酒,有人认为可能是被下毒害死。
可以说南明空有那么多的名将,却最终还是灭亡了,只能说这就是明朝的命运。南明本有机会依靠这些名将驱逐满清,再建大明,其实再不济也可与之前的南宋一样,割据江南,与满清分庭抗礼,然后徐徐图之,可能还有机会赶走满清,再次统一全国。可惜的是南明最终还亡了,亡在党争,亡在百官,更是亡在南明的帝王手中,只能说这一切都是南明的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