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人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风的作用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4-10 17:41:13    

先从“风”说起。

风是个形声字,《说文解字》中说“从虫凡声”,这是因为“风”在古代写作“風”。 《说文解字》中解释这个字为“八风也”,即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个方向的风,每个方向的风都有不同的称呼。 其实,这个解释并没有说清楚风到底是怎么回事,还不如《庄子》中南郭子綦的描述切实。 南郭子綦说:“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意思是说,那大地吐出的气,名字叫作风。 这与现代物理学上给出的“空气的流动”的界定已经很接近了。

南郭子綦不仅对风给出了界定,还对风作了形象的描述。 他说:风一旦吹起来,整个大地上数不清的窍孔都随之怒吼起来。 难道你没听过那呼呼的风声吗? 山陵上陡峭峥嵘的各种去处,百围大树上无数的窍孔,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圆柱上插入横木的方孔,有的像圈围的栅栏,有的像舂米的臼窝,有的像深深的洼地,有的像浅浅的池塘。 它们发出的声音,像湍急的流水声,像迅疾的箭镞声,像大声的呵叱声,像细细的呼吸声,像放声叫喊,像号啕大哭,像山谷里深沉的回荡,像鸟儿叽叽喳喳,前面在呜呜倡导,后面在呼呼随和。 清风徐徐就有小小的和声,长风呼呼便有巨大的反响,迅猛的暴风突然停歇,万般窍穴也就寂然无声。 难道你没见过风儿过处万物随风摇曳晃动的样子吗(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 而独不闻之寥寥乎? 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 ,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者,叱者,吸者,叫者, 者, 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 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庄子·齐物论》)? 看看,这就是庄子的哲学,写的是纯粹自然的风,好似不可捉摸,却又处处可感,颇有浪漫的艺术气息。

风吹万物,万物有声。 风吹到人身上,人也会有反应。 寒风凛冽则刺骨,春风和煦最舒适,故诗歌里说:“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丝丝细雨,微微春风,是何等惬意!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暖煦煦的春风一吹,竟然能让人沉醉,连国破家亡的事情都抛到九霄云外了。 所以古人经常以风作比,如“春风风人”。

春风风人,第一个“风”字是名词,读 fēng;第二个“风”字显然是动词,读 fèng。 此成语字面意思为和煦的春风吹拂人们,经常用来比喻给人以良好的教育与帮助。 这个词还经常与“夏雨雨人”合在一起使用。

孟简子曾在梁、卫做过国相,后来犯事了,逃亡到齐国。 齐国的国相管仲迎接他,问他说:你在梁国、卫国做宰相时,手下门客有多少人呢? 孟简子说:有三千多人。 管仲又问:现在跟着你来的有几个人? 孟简子说:三个。 管仲问: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简子说:其中一个人的父亲死了没办法埋葬,我帮助他埋了父亲;一个人的母亲死了没有办法埋葬,我也帮助他埋了母亲;一个人的兄长身有讼案,我帮助他让他的兄长从监狱里释放出来。 所以有三个人跟着我一起来了。 管仲感叹道:唉! 我肯定会处于困难境地了,我不能像春风一样温暖人,我不能像夏雨一样滋润人,我处于困境是一定的了(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说苑》卷五《贵德》)。 这是管仲从孟简子的事件中发出的个人处境感慨。

从春风风人这样的自然之风对人的吹拂意义,逐渐引申出感化、教化的意思,这是风的动词用法。 所以《毛诗序》中说:“风者,风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后两个“风”字均读去声,意为讽喻、教化;这句话的意思是用讽喻来感化人们、教化人们。

家风就是家庭里的“风”。 这个词的确很形象。 作为一种家庭内部的风范,就像风一样无处不在。 这样的一种环境熏陶、耳濡目染,规范、约束、指导着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促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不同的品性,遵循不同的为人处世的准则。